盧文瑞
育源堂中醫診所 院長
中華民國中醫傷科醫學會 理事
中華中醫藥實證醫學會 監事
摘要
中醫傷科臨床急症門診,胸脅肋的創挫損傷症狀很常見到。大多見於車禍時方向盤或安全氣囊打傷胸部、緊急剎車安全帶勒傷脅肋、或打球互撞胸脅;或鬥毆棍棒創傷、或見騎車側摔肩部著地時肘臂內收頂傷肋骨、亦有人因治療以脊骨矯正時肋背壓傷氣悶甚或肋骨斷裂、更有工作勞傷壓力緊張、坐姿不良引發胸脅悶痛等……種種原因,致內部氣血、胸膜或內臟受傷;如重大車禍的撞擊傷造成胸腹腔內出血、腑臟損傷,斯屬重症;若僅見胸肋廓受傷尚可行動只是言語、起床翻身疼痛、不能用力則屬輕傷,中醫傷科臨床門診以後者多見。
臨症診斷當分清傷氣、傷血、氣血兩傷來論治之;治療原則當依新傷之急性期、亞急期性,中期、及後期、或陳舊傷分期治療之。
本文主要探討幾個主要手法「胸肋順摩法」、「提臂仰身擴胸法」、「掩鼻提胸端脅法」,運用於胸肋挫傷或岔氣弩傷時的舒通經絡、開展胸肋肌膜,分別運用於急性期、亞急性期及中期後段;並配合用放血、針灸、方葯原則加以靈活運用,以冀俾益此纇損傷迅速痊癒。
關鍵字:
內傷 內損、外損 弩傷、岔氣 牽臂胸肋順摩法 提臂仰身擴胸法
掩鼻提胸端脅法
前言
內傷一詞出自華佗【華氏中藏經. 論診雜病必死候】載:「病墜損,內傷」
內傷亦即內損,是中醫傷科重要治療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體經常會遭遇各種傷害,如:碰撞打擊、跌仆墜墮,造成胸脅腹背之內傷。
中醫傷科內傷與中醫內科雜病之內傷七情、生活起居飲食不節等是不一樣的,
前者必具外暴力損挫傷之病史,致經絡氣血阻滯甚,或內損肋骨折、或臟腑內出血;而後者多由於情緒變化,影響自律神經、內分泌作用,進而影響臟腑功能,所以兩內傷名稱並不相同。
本文主要探討中醫傷科內傷由於外力作用,而引起人體內部氣血、經絡、臟腑遭受損傷而致功能紊亂的病症,所引發的內損與外損症。
本文
內傷之定義:
由於外力作用,而引起人體內部氣血、經絡、臟腑遭受損傷而致功能紊亂的病症,統稱為內傷。
內傷的分類:
大概分為外損、內損二種;然而外損、內損之間沒有明確界限,當患者受到外損的暴力損傷之力必由外及內時,每多兼見外損、內損均見的內傷証候。
當患者受到外部創擊力後,軀體患處觸摸病處即是外損處、而呼吸提肋使力、翻身咳嗽等無法用力之疼痛即屬內損。亦有一種弩傷或岔氣之內損痛,並未必有外損病史,由於強力負重搬重、舉重或跌打等而造成,故這種內傷(弩傷或岔氣)則不一定兼有體表的外損傷。
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受傷後體表並無明顯傷痕或青瘀腫脹,甚至壓痛點不明確,患者敘述受傷過程可能說起床翻個身或伸個懶腰後開始覺得胸脅卡卡的﹔之後越來越痛以致不能轉側俯仰,這都是由於背脊或肋間氣血損傷、臟腑經絡受阻之緣故,前者稱弩傷、後者叫岔氣,皆是內傷之內損範疇。
內傷根據病理機制可分為傷氣、傷血、傷經絡、傷臟腑等情況,以傷氣傷血多見;所謂傷經絡者,古人認為經絡為氣血的通道,以現代醫學來看大抵上是血脈神經傳導路徑,一旦經絡血管損傷後,則出現腫脹疼痛,循經絡方向感傳的症狀;傷氣是損傷後氣機運行失常、常突然於外力受創後,輕者氣機不利產生疼痛症之氣滯症;重者可造成氣機閉塞不通不省人事的氣閉症;傷血症指損傷後血離經脈,血管滯留形成體內較淺層的出血瘀積不散而成瘀血停滯;若損傷深層血脈(多為動脈或較大的靜脈)破裂,形成體外出血或雖皮肉未破但軀體內血逆妄行,血自口鼻腔或大小便溢出體外,或蓄積在胸腔、腹腔、頭顱內大量出血。故傷血症輕見瘀血症、症重見亡血症。
古代傷科文獻均重於著墨傷血之論,故有「損傷之証專從血論」之說,
但一個由外來暴力的損傷之症狀大多兼具氣血兩傷、腫痛並見、痛與腫是內傷氣血兩種重要的病理反應,痛為氣機受阻、腫為血離經脈。
內經素問陰陽應象論云「氣傷痛、形傷腫」
氣屬陽乃無形,氣傷為病者必痛(即內損);血屬陰乃有形,血傷為症必腫脹外皮肉間壓痛(外損症),
門診臨症,對這種氣傷的呼吸用力笑咳之疼痛,我們為了便於解釋描述給患者聽時言之內傷(即內損);而血傷於形皮肉之間的形腫壓痛瘀阻症,我們呼為外傷(外損症)。患者有時會問說內外傷哪個嚴重?我們一般都回答二者並重,意即不論傷形傷氣之內外損,此氣血兩傷之疼痛症,均須依法治療到痊癒方無日後癆傷之遺患。
症狀
撞挫傷局部多有壅腫瘀血痛有定處壓痛明顯、時常伴有肋骨裂或骨折的現象;胸骨柄區損傷因跌打壓砸碰撞撲墜等接外力而損傷,輕者局部脹腫疼痛、呼吸加劇痛,患者表現呼吸痛、使力疼、躺臥翻身,或下坐起坐困難行動緩慢,有言語、大笑、及咳嗽、打噴嚏等急促用力的動作皆痛,患處難以碰觸或壓按。
重症者若內損心肺,呼吸短促、呃逆戰慄;或有胸腔內大量出血者,症見嘔血咯紅,昏不知人之症→則為危症非本文探討範圍。
內傷症如果日久失治,胸前高起且面黃肌瘦、咳嗽痰喘,乃瘀血稽留、邪熱內蓄可能變為癆傷之症,不可輕忽之。
病因
1. 大多見於車禍→氣囊打傷、浴室滑倒,上下台階跌倒致胸背脇創挫
2. 打球搶籃板,互推撞而創傷胸脅;或棍棒創傷、鬥毆打傷、跳水不慎胸部受傷、
3. 或見騎車跌倒向側面摔車,患者肩側著地肱臂壓迫肋骨受傷、
4. 亦有患者因做脊骨矯正治療時,被壓到受傷或旋轉扳拉內傷,甚或肋骨被壓到斷裂;
5. 更有工作勞傷壓力緊張、咳嗽時氣機失調、坐姿不良引發胸脅悶痛等,無外在暴力創傷原因,稱之岔氣。弩傷與岔氣皆為氣傷之症
6. 若由胸廓的前後方間接壓力暴力(例如前述趴在整脊床上受到壓背踩蹻的壓力)輕者可能只因呼吸未調順而發生內傷挫損,重者也可能造成壓迫性折斷式凸形肋骨折
內傷之病理機轉
以「經絡學說」與「現代解剖」釋意內傷之內損外損症狀
一、經絡學說
以中醫的經絡學說而言,軀幹之:胸前有心、肺、心包經循行走過,腹有任冲脈腎經、脾胃經所循經;側面有肝、胆經所過,背部有督脈及膀胱經脈循經;靈樞經云:夫十二經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雜病源流犀燭.跌仆閃挫源流說:「損傷之患必由外侵內,而經絡臟腑並與具傷」。故當一外力挫傷造成軀體內傷症或弩傷岔氣的氣滯症時,以經絡由於損傷而運行阻滯,影响所联繫的組織器官功能;如足厥陰肝經由足下向上循胸腹、分布到脇肋;足少陽胆經由上部側頭而下循胸脇再至足下側面,故胸肋部內傷症見胸滿氣短、呼吸困難,痛在脇肋;腰背損傷累及膀胱經出現排尿困難或尿出血,若因損傷氣滯肝經,因足厥陰肝經又一支脈從肝股分出穿過膈肌輸注於肺臟與手太陰肺經相接(靈樞經脈篇肝足厥陰之脈………,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肺與大腸相表裡。故因肝膽經循之側受創拙而造成氣滯不暢,影響下行之氣機大腸因而蠕動受阻,症現大便困難;由上述等等的胸脅背腹部損傷病機,皆可由經絡串聯或循經的路線解釋清楚。
二、現代解剖學
胸脅肋骨連接於胸骨與脊椎之間、左右共十二對構成胸廓,具有保護臟腑的作用。
肋骨形彎而扁前三分之一部分是軟肋骨,1-6肋的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接,7-10肋的前端則借肋弓與胸骨相應,11-12肋游離稱為浮肋。
肋與肋之間有肋間神經、肋間前動靜脈,它們受到肋間內、外肌、與肋間最內肌之包覆肋骨,形成胸腔(廓)的組織,胸腔(廓)內有保護心肺臟之功能,心肺之下有橫膈膜將胸腹腔隔開,以利呼吸時胸肋腔間的負壓大小、及空氣進出之控制。
肋間內外肌作用於呼吸的機制:
當吸氣時橫膈膜收縮使胸腔上下徑加長;外肋間肌收縮將肋骨上抬外移,胸腔前後徑加大,此時肺部擴張使空氣進入肺部;而吐氣時內肋間肌下放收縮,肋骨下降向內移;橫膈膜鬆弛胸腔上下徑變窄,將使肺間空間變狹使肺中廢氣排出。
肋骨間肌肉筋膜間有動靜脈血管脊神經分佈,由後背肋而牽連到前脇胸。
當胸脅肋骨區受外力撞擊脇腹肋創挫傷、或抬重用力不當,致肋間肌拉傷、或因肌肋筋膜受風寒濕氣時,或上班、開車久坐、坐姿不良胸脅氣機不暢,此時肋間肌肉筋膜收縮痙攣肋間伸縮阻滯,使得吸氣吐氣時的肋間肌提高下降及橫膈膜收縮放鬆的功能受阻,故造成胸腔無法擴張,吸氣吐氣及活動即疼痛的現象。
三、外損、內損、傷氣、傷血、氣血兩傷之判別:
1.由於外力鈍挫肋骨膜創傷,血脈破損,離經之血形成血循不良、組織血腫或脇肋外表腫疼痛、局部紫斑疼痛之外損傷血症。
2.甚或胸脇內出血嚴重傷及臟腑,稱之外損之氣血兩傷症。
3.又因肋間內、外肌、與肋間最內肌等肌群受創或氣滯損傷,中醫稱之內傷經絡氣阻,此因疼痛痙攣的機制造成肋間神經受卡壓刺激,故形成胸脅間的游走竄痛之內損傷氣症。故當深呼吸或用力、轉身、大笑或打噴嚏、咳嗽時肋骨在提高、肋間肌收縮的狀況下必壓迫到受卡壓的肋間神經而造成疼痛。
故胸脇肋因外在暴力挫傷(外損)、或岔氣弩傷後,不利呼吸又難使力等(內損)症狀主要機制在於肋間肌肉痙攣卡壓神經血管組織所致,故治療原則在於鬆解肌肉痙攣或骨折骨裂端接續平順、恢復肋間上下活動暢、胸腔擴張收縮之調暢;在中醫治則即稱為破氣散瘀、通經活絡,以活血化瘀、利氣止痛。
鑒別診斷:
1.醫者要仔細循胸骨自上而下進行,特別於創挫疼痛處必須端詳觸診。
2.診察方法以手輕按挫傷患處,令患者提氣深呼吸。
3.辨明指下感覺是否有骨搽擦音(波、啪之磨擦感);患部是凹折或凸折?
4.另外利用聽診器置放在患肋上請患者深吸氣,患者除了呼吸時產生劇痛外,亦可聽到骨搽音。
5.利用X光的判斷更能清楚判別及佐證骨折與否。
治療原則:
如上所述主要在於鬆解肌肉痙攣或骨折骨裂端接續平順、恢復肋間上下活動暢、胸腔擴張收縮之調暢;在中醫治則即稱為破氣散瘀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利氣止痛。
治療手法
壹、 初期
急性期初期手法:「胸肋順摩法」;局部有瘀腫亦可點刺加以拔火罐放血。
胸肋順摩法敘述:
圖1患者端坐椅上雙手插腰,醫者立其後,以膝頂其背脊
圖2醫者雙手掌搭其胸,
圖3膝頂其背使上胸挺直,囑其深吸氣時,雙掌從其胸肋左右反向順摩外開,令擴胸順氣;再囑其呼氣慢慢放鬆雙掌的開展
圖4若是左胸創傷則左手拉控其左臂、右手掌做擴胸手法,右膝頂其背以做挺身之用(反之,右胸創傷則交換邊做手法)如此呼吸開展擴胸7~8次
圖5在左脅肋挫傷處以震盪法抖散滯氣(胸前創傷震盪手法亦同)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說明:因急性期患處稍刺激即疼痛甚,活動角度不大,故只適合做小角度的舒展以治內損。此法動作雖小,但由於能後頂前伸、胸前開展;再加震盪手法以去滯氣,療效迅速明顯。
貳:亞急性期:以上手法治療後,患部疼痛稍有緩解,則治療活動角度加大→再以「提臂仰身擴胸法」治之。
手法敘述:
醫者以一膝頂其背脊(圖1)
緩緩抬其兩臂,囑其於順勢提臂時(圖2),隨手臂高舉而做深、勻、細、緩和的吸氣動作(圖3),直到手臂高舉極限,吸氣亦至極限、頭亦隨吸氣而上仰(圖4)手臂再緩緩從身體兩側放下來,隨手臂下放而做呼氣動作(圖5‧6)如此重複做7~8次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參、中期:「掩鼻提胸端脅法」(提胸是正面抬胸,端脅則為側向旋扭法)
治療手法
患者正坐椅子上,醫師踩馬步式蹲站在患者背後,雙前臂自其左右腋下穿過雙手,按在胸前做環弧式左右搖晃6~7次;(圖1.2.)
圖1.2.
然後用提端法(呼吸掩鼻法)將患者提起,再使其身向後仰;
醫師雙手掌搭按胸部傷痛處、同時醫者之胸向前頂住其背部,使他的軀體稍向上擴張(圖3),並囑患者用力咳嗽幾聲後→提令患者向前俯及向後仰幾次以順暢其氣(圖4‧5)依此手法再重複做一、二次。 圖3.4.5.
以上(圖3.4.5.)是胸前挫損;
下圖(圖6、7)乃以左脅肋挫傷為例;
如圖1.2. 之手法按在胸前做環弧式左右搖晃6~7次,再用提端法(呼吸掩鼻法)將患者斜側右方提起,再使其身向右側後仰,左手順摩肋間令氣舒展。
圖6、7
討論
一、內傷當分清三期(初期急性、亞急性期及後陳傷期)及氣、血之傷孰輕孰重,以決定治則。。
※初期傷氣為主者以理氣通經、佐以活血止痛法。如:胸肺部震蕩傷,多氣閉悶絕之傷氣,另外肋脅部迸氣、持重或挫傷、震傷,也易造成呼吸困難之氣傷症。
※初期傷血或氣血兩傷者,外損以放血療之,內損惡血留內以利藥瀉其實,以達活血化瘀利氣止痛。湯藥中以活血利氣藥、佐以清瀉法的用藥,如:膈下逐瘀、復元活血湯、下腹部少腹逐瘀湯或抵當湯、桃核承氣湯加減。【素問繆刺論:人有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
※在急性期的胸脅膈腹部的挫傷者,因受創整個身體的氣機不行、氣滯血瘀此時在利氣止痛、活血化瘀方中佐用大黃作清瀉法的使用,大黃有破陳血生新血之功,能可令滯氣與瘀阻有通路,服1~2、3帖後得泄下而痛緩解,患者內傷疼痛減輕後可去大黃;若患者體虛脈弱,當審証依體質慎予處方,不能過度利氣破氣及使用瀉下之劑。
※中期疼痛緩解後活動稍利,但轉身起床、咳嗽打噴嚏還很痛,患部碰觸壓按仍痛甚,是經絡氣滯得消散但瘀阻之血分未解,去掉清瀉之劑仍以活血化瘀為主、利氣止痛為輔,繼續治療之,如:血府逐瘀、柴胡疏肝湯、七厘散加減化裁
※後期正邪均轉弱,轉身起床、咳嗽打噴嚏稍微痛,但用手壓按患部尚覺悶痛,此時除了正常手法治療外,方葯原則以益氣和營通絡,如八珍湯、逍遙散、加七厘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湯等
二、放血的使用時機
靈樞經厥病論﹕「頭痛不可取於腧者,以有所擊墮,惡血在內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意指初傷急性期,應不論其為頭痛、胸或脅肋疼痛,在創傷側之近表淺處有血腫瘀結症狀,就應直截了當把惡血放出,旨趣鮮明,而用遠絡刺法緩不濟急;故重症的胸腔較深層內部出血,就以西醫方式做導管引流;胸肋外層瘀腫以刺瘀拔血治則當正確。故初傷胸部脅肋端有瘀腫於外者,用點刺放血拔罐,以袪其陳血令消散之。
三、針灸在內傷的使用時機:
中期傷除了運用「掩鼻提胸端脅法」外,可配合刺腧法來排內傷之滯氣。胸之傷刺內關、腹之傷刺關元腧【靈樞曰:身有所傷…..若有所墮墜四支懈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臍下三寸關元也】;脇部之傷刺支溝、陽陵泉以疏瀉肝胆經之滯。
均施以瀉針法(行吸氣進針、吐氣提針之瀉針法)有助於放鬆肋間痙攣、舒經通絡而加速緩解疼痛。
後期陳舊傷患者起床、翻身、用力已不大覺疼、但急促的咳嗽打噴嚏尚有時覺悶滯,觸壓患部或折斷端似有似無可壓到某一深層痛點,此時有效的針刺當以痛為腧,在安全深度的範圍內,以左手指尋按傷處筋結條索點或創傷筋膜瘀結點,謹慎下針紮到此痛點做搗針法可解痙破瘀之效,行搗針法後立即出針(不留針)再以拔罐法吸出豆點狀之血,此法若運用得當可助陳傷快速痊癒。
四、內傷推拿治療之禁忌事項(注意事項)
1.內傷的徒手治療手法不適合在痛點上揉推,不僅氣滯血瘀難散,反而增加患者的痛楚。
2.內傷初期及中期局部劇烈疼痛,不適合利用整脊方式來治療,不論斜扳開椎法或鐵板燒的壓頓開椎法,患者都無法承受那種瞬間的頓力,小心造成二度傷害。
3.內傷患者胸脅疼痛甚,上下床活動困難且痛楚,更不能忍受趴在治療床上做背部壓按推拿法。
4.食物禁忌:內傷之人忌食冰涼冷飲及冷利的水果;初期傷為實証期忌吃補養或炸燥之物;糯米製品粘膩造成脹氣悶滯應避免服食,以及酸澀辛辣油膩等刺激食物
5.後期用藥須收功:初中期用藥較猛利,當痛滯之邪已散,應於方中佐扶正益氣之劑來功其功。
6.虛人忌過瀉:體力虛或胃腸弱的患者受內傷之創,忌過服剋伐之劑。用藥當謹慎勿過用利氣或瀉下之藥物,可以逍遙散、小柴胡湯、或四君、八珍、四物湯為主方再酌放桃仁、紅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和血、沒乳、元胡等以順氣。
7.診斷須注意,因直接暴力往往易造成胸骨肋骨之骨折,並伴有內臟損傷,故施行手法一定要慎重。
重症如氣胸、血胸、骨折倒插腹內或內臟出血非本篇手法治療範圍
8.療傷期間調理休養:傷後前七天左右,以半躺位睡覺比較不會壓痛也較利於起床。
9.內傷造成肩胛或胸廓肋骨雙側、或肩胛骨雙側不對稱的症狀,應當在後期疼痛減輕儘量調整復平;但不要在急性期做調椎矯肋的動作以免造成氣滯血凝症難解。
結論
對於中醫傷科內傷外損內損症,臨床多年手法運用的經驗得知,只要分清主次、明辨分期,臨症診斷其氣傷或血傷何者為重,以三種手法分期施治,目的在消散氣滯血凝、通經活絡,開胸利膈、調暢肋間痙攣;再搭配針灸補瀉手法及中藥方劑運用,常常在一、二週患者的內傷疼痛即大瘥。
此型的傷痛患者除了重症必須引流急救外,一般內傷之疼痛服用西藥消炎止痛劑往往不能痊癒,反而運用中醫療傷通經、理氣順氣、活血和血方可立功!
參考資料
[1] 楊維傑. 針灸經穴學. 台灣樂群出版公司年份1986年2月第5版頁數p45-46
[2] 作者清朝、吳謙等. 醫宗金鑑. 正骨心法. 志遠書局, 年分1986, 頁數p61.97-98
[3] 孫樹椿. 實用推拿手法彩色圖譜 台灣: 啟業書局, 年分1990, 頁數p61-68
[4] 劉壽山. 中醫正骨經驗. 昭人出版社, 1984. 頁數p 124-125,p358-367
[5]王和鳴康瑞庭等合著. 中醫骨傷科學, 台灣: 知音出版社, 1992, 頁數p589-594
[6] 作者? 中醫傷科學 台灣 啟業書局 頁數p435-446
[7] 林如高. 正骨經驗薈萃. 人民衛生出版社. 年分1992.8.1, 頁數p341-346
[8] 李文森 解剖生理學 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年份1997.9六版頁數657-659
中醫內傷之手法運用
摘要
中醫傷科臨床急症門診,胸脅肋的創挫損傷症狀很常見到。大多見於車禍時方向盤或安全氣囊打傷胸部、緊急剎車安全帶勒傷脅肋、或打球互撞胸脅;或鬥毆棍棒創傷、或見騎車側摔肩部著地時肘臂內收頂傷肋骨、亦有人因治療以脊骨矯正時肋背壓傷氣悶甚或肋骨斷裂、更有工作勞傷壓力緊張、坐姿不良引發胸脅悶痛等……種種原因,致內部氣血、胸膜或內臟受傷;如重大車禍的撞擊傷造成胸腹腔內出血、腑臟損傷,斯屬重症;若僅見胸肋廓受傷尚可行動只是言語、起床翻身疼痛、不能用力則屬輕傷,中醫傷科臨床門診以後者多見。
臨症診斷當分清傷氣、傷血、氣血兩傷來論治之;治療原則當依新傷之急性期、亞急期性,中期、及後期、或陳舊傷分期治療之。
本文主要探討幾個主要手法「胸肋順摩法」、「提臂仰身擴胸法」、「掩鼻提胸端脅法」,運用於胸肋挫傷或岔氣、弩傷時的舒通經絡、開展胸肋肌膜,分別運用於急性期、亞急性期及中期後段;並配合用放血、針灸、方葯原則加以靈活運用,以冀俾益此纇損傷迅速痊癒。
關鍵字:
內傷 內損、外損 弩傷、岔氣 胸肋順摩法 提臂仰身擴胸法
掩鼻提胸端脅法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to Inner Injury
Dr. Lu Wen-Ruey
Abstract
Casualties
or hurts on the chest and the flank are frequent emergency-cases in the
clinic outpatient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The casualties are often
caused by SRS air bags, by safety straps and in the ball games. The
hurts may be also caused by rods and sticks in fighting, with elbows
propping in a fall when riding, and even result in broken ribs and dull
pains while strengthening back bones. Furthermore, dull pains in chest
and flank caused by stress disease, and bad sitting posture may lead to
inner injury. Seriously, bumps in traffic accidents will cause inner
hemorrhage and injured viscera. Slightly, pains in chests or ribs will
cause the difficulty in rising up and speaking, as well as make the
patient unable to exert himself. The slight symptoms are quite often in
the clinic outpatient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mainly deal with the
latter slight.
In
clinic diagnose, the treatment should b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qi-injure, blood- injure, or both qi and blood injure.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the treatment should be given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wounds
are acute or second-acute, new or old, in the initial stage or the
middle stage .
The
essay mainly research into several methods: chest-and-rib massage,
body-lifting and chest-stretching, deep-breath with chest stretched and
nose covered. They are applied to obstruction and suppression of breath,
discomfort in the chest. Accompanied with bloodletting, acupuncture and
prescription, this kind of wounds are supposed to be healed sooner.
Keywords:
Inner
injury, obstruction and suppression of breath, chest-and-rib massage,
body-lifting and chest-stretching, deep-breath with chest stretched and
nose covered
論文題目:中醫內傷之手法運用
著者:盧文瑞
所屬機構及單位:育源堂中醫診所
負責連絡及抽印本之著者姓名:盧文瑞
地址:中壢市莒光路8號
電話號碼:03-4666076 0910940049
簡題:中醫內傷之手法運用
E-mail:luiis.vinod@msa.hinet.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