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作用是指氧氣到達身體細胞和細胞利用氧氣以產生能量的過程。人體的組織細胞需要持續地依賴氧氣的供應來維持生命,進行這些維持生命的活動時,細胞會釋放二氧化碳,如果二氧化碳的量過多,對身體會產生害處,所以需要迅速而有效的將它排除。呼吸系統是由可以和大氣交換氣體的器官所組成,這些器官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及肺
什麼叫呼吸?
人體藉由呼吸器官的功能,不斷地從外界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種氧氣、二氧化碳在人體及外在環境間交換的過程,就叫做呼吸。
在吸氣時,空氣通過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再向下深入肺泡,而氧氣則穿過肺泡壁進入血液,經由心臟血管系統將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供給細胞產生能量之用,在細胞內,葡萄糖被分解並產生能量,同時也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分。二氧化碳溶解於血液中,被運送到心臟再到肺動脈,最後運送到肺部,絕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會通過肺泡壁,離開血液到肺泡中,再經由呼氣的動作呼出人體。
呼吸系統有什麼重要性?
而就生理學而言,呼吸系統的功能主要有:1提供氧氣;2排除二氧化碳;3調節血液中氫離子的濃度;4發聲;5對抗微生物;6經由肺部移除或增加某些化學物質,而改變該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7捕捉並分解血栓塊。
何謂上呼吸道、下呼吸道?
呼吸系統的構成是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器官組成。肺是外在環境與血液內氣體交換的場所,而鼻、咽、喉及氣管則是氣體的通道。在解剖上來區分,鼻、咽、喉為上呼吸道系統;氣管、支氣管、肺部則是下呼吸道系統,也就是呼吸系統中,除了上呼吸道以外的其他部分。
各呼吸器官的介紹
鼻
鼻是呼吸道的進出口(圖1-3)。鼻可分為外鼻部和內鼻部,外鼻部是由外面覆蓋著皮膚和裡面襯著黏膜的硬骨及軟骨所組成。外鼻部底下的二個開口稱為外鼻孔或前鼻孔。鼻的內鼻部是頭顱內的一個大空腔,位於頭骨下方、口腔上方。前面部分與外鼻部合併,而後方則經由兩個內鼻孔(或稱後鼻孔)與咽部聯合。人體的四對副鼻竇(包括額竇、蝶竇、上頜竇及篩竇)與鼻淚管都開口於內鼻部。外鼻部與內鼻部的內部構成鼻腔,鼻腔以鼻中隔為界分為左右二部分,鼻中隔的前面部分主要由軟骨構成,其餘部分則由骨板構成。
鼻子的功能
鼻的構造可以執行的功能如下:
1.對吸進的空氣進行加溫、溼潤及過濾作用:鼻孔內的鼻毛,有清潔、保護之功能,可擋住、過濾隨吸氣時吸入的灰塵顆粒。鼻腔被其側壁所突出的上、中、下鼻甲,區分為上、中、下鼻道。鼻腔和這些鼻甲表面附有一層黏膜,黏膜內的腺細胞會分泌黏液(即鼻涕),不但可以黏住灰塵顆粒和致病菌,也可以幫助溼潤空氣,藉由纖毛的運動可將這些黏液所捕捉到的灰塵排出體外。黏膜下富含血管,可溫暖乾燥而冷的空氣。經過鼻毛、黏液、血管的作用,就可以使氣體轉變為溫暖、清潔和溼潤,再進入肺中。
2.接受嗅覺的刺激:嗅覺感受器位於上鼻甲上方區域的黏膜,稱為嗅覺區,這裡有嗅覺神經,能分辨空氣中不同的氣味。
3.作為說話發聲的共鳴腔:鼻腔可以輔助發音,可使發出的聲音經由共鳴作用而更宏亮、好聽。
為何有些小朋友容易流鼻血?
鼻出血一般是因為鼻子受到外傷,出血的來源可能是動脈或是靜脈,在鼻中隔的前下部位,分布許多血管,流鼻血常在此處發生,尤其是常見於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當環境溼度很低,而小孩又喜歡摳鼻子時,時常會有流鼻血的情形發生。一般流鼻血時,可以緊壓出血側的外鼻孔而止血(關於流鼻血的詳細內容請見第10章)。
流鼻水、鼻涕、鼻塞的由來?
在小孩身體抵抗力較差時,鼻黏膜比較容易被病毒、細菌感染。例如:當身體過度勞累時,細菌、病毒會侵犯鼻黏膜而造成感冒,此時鼻黏膜會出現充血、腫脹、分泌物增加、鼻涕黏稠、鼻塞等症狀。若是鼻腔的上部鼻黏膜被病毒、細菌侵犯而發炎,會影響嗅覺,輕則嗅覺的功能降低,嚴重時嗅覺會消失。感冒時,因為鼻黏膜充血、水腫,導致鼻腔的共鳴作用不佳,使說話的聲音鼻音很重。
鼻涕面面觀
在正常沒有生病的情況下,鼻腔黏膜黏液的分泌和蒸發速率處於平衡狀態,若是鼻腔發炎,這種平衡被破壞,分泌物增多而形成鼻涕。根據鼻涕的外觀成分,可幫助病因的診斷。譬如像水一樣的清鼻分泌物,在急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常可見到。此外,在不小心吸入刺激性氣體時,也會流清鼻涕。我們常說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其實眼淚可以經由鼻淚管進入鼻腔,變成鼻涕。當患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時,可能有黏稠樣黃綠色的鼻涕。
副鼻竇
副鼻竇是一些內含空氣的腔室,位在頭顱骨的鼻腔周圍,和鼻腔相通,黏膜也相連,當鼻黏膜發炎時,若不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發炎可能會蔓延到副鼻竇,引起鼻竇炎。鼻竇的分泌物也能幫助溼潤、溫暖空氣,副鼻竇並對聲音產生共鳴。
咽
咽或稱為喉嚨,構造上類似前後略扁的漏斗形之肌肉通道,由內鼻孔向下延伸到頸部。咽部壁是由骨骼肌所組成,內襯黏膜,咽部主要的功能是當作空氣與食物的通道及發聲的共鳴腔。它自上而下分為最上面的鼻咽部、中間部分的口咽部和最底下部分的喉咽部。
鼻咽部是連接後鼻孔的一段,口咽部和口腔相對,喉咽部是口咽部以下並在後面與食道相連的部分。
耳咽管
在鼻咽部後側上方左右,各有一條通往中耳的小管,叫做耳咽管。在小朋友呼吸道感染時,偶爾會有耳朵痛,就是因為病菌由耳咽管侵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的緣故。
扁桃腺
口咽部內有二對扁桃腺,包括 扁桃腺和舌扁桃腺,而扁桃腺炎在小孩是很常見的病症。喉咽部下端前方的喉和後方的食道相連,所以口咽部和鼻咽部都是呼吸道之空氣和消化系統的食物之共通管道。
喉
喉也稱作音箱,在頸部前方,位於脖子的中間部位,約在第四到第六頸椎的前方(圖1-4)。上面連接喉咽部,下面是氣管,它是氣體的通道,也是發音的器官。喉是由黏膜、軟骨和肌肉所組成。喉壁由9塊軟骨所支持,可以保持氣體的暢通。
較重要的軟骨有:咽或稱為喉嚨,構造上類似前後略扁的漏斗形之肌肉通道,由內鼻孔向下延伸到頸部。咽部壁是由骨骼肌所組成,內襯黏膜,咽部主要的功能是當作空氣與食物的通道及發聲的共鳴腔。它自上而下分為最上面的鼻咽部、中間部分的口咽部和最底下部分的喉咽部。
鼻咽部是連接後鼻孔的一段,口咽部和口腔相對,喉咽部是口咽部以下並在後面與食道相連的部分。
耳咽管
在鼻咽部後側上方左右,各有一條通往中耳的小管,叫做耳咽管。在小朋友呼吸道感染時,偶爾會有耳朵痛,就是因為病菌由耳咽管侵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的緣故。
扁桃腺
口咽部內有二對扁桃腺,包括 扁桃腺和舌扁桃腺,而扁桃腺炎在小孩是很常見的病症。喉咽部下端前方的喉和後方的食道相連,所以口咽部和鼻咽部都是呼吸道之空氣和消化系統的食物之共通管道。
喉
喉也稱作音箱,在頸部前方,位於脖子的中間部位,約在第四到第六頸椎的前方(圖1-4)。上面連接喉咽部,下面是氣管,它是氣體的通道,也是發音的器官。喉是由黏膜、軟骨和肌肉所組成。喉壁由9塊軟骨所支持,可以保持氣體的暢通。
甲狀軟骨
向前突出的部分稱為喉結,男性較女性明顯。
會厭軟骨
是在喉部上面的一塊樹葉形軟骨。它「莖」的部位附著在甲狀軟骨,而「葉」的部位則游離並像活塞口蓋一樣的上下移動。當吞嚥時,喉部上舉而會厭軟骨在聲門上方形成一個蓋子並關閉喉部,這樣的機轉可使食物進入食道卻不進入喉部氣道和氣管,而不會有嗆到的情形。會厭軟骨在吸氣時打開,以便空氣通過,這就是呼吸與進食不同的情況。假使有異物(非空氣的物質)進入喉部,人體則會引發咳嗽的反射以將外來物體排出。
環狀軟骨
形成喉的下壁,它是9塊軟骨中位置最低的一塊,附著於氣管的第一軟骨環。
杓狀軟骨
位於環狀軟骨上緣的成對角錐型軟骨。它們附著於聲帶皺襞及喉部肌肉,藉由其作用可移動聲帶。
為什麼小孩哭鬧時不要灌藥?
如果吃得太快、或邊吃邊談笑說話、或是在小孩哭鬧時灌藥,會造成進食與呼吸的次序大亂,使會厭軟骨無法有效的把喉部蓋上,食物就會進入氣管而非食道。我們這時會立即咳嗽,咳嗽是一種防禦反射的機制,對人體是很重要的保護作用,可以把誤入氣管的食物藉由快而急促的咳嗽呼氣將它逐出來,但嚴重時往往咳不出來,會造成可怕的後果,甚至會窒息缺氧而死亡。
所以,會厭軟骨負責食道與氣管的控制,以確保食物進入食道。這也是為什麼父母親為何要一再告誡小孩在進食的時候一定要細嚼慢嚥,而且嘴巴中有食物時不可以說話,即不能邊吃邊說的緣故,這些不但是禮貌的問題,更有健康維護的考量。
聲音沙啞是怎麼一回事?
喉腔的側壁左右各有二對皺襞:上面的一對稱為前庭皺襞或假聲帶,底下的一對稱為聲帶皺襞或真聲帶。聲帶之間的裂隙稱為聲門裂。當聲帶皺襞被拉在一起時,它們能對抗胸腔內的壓力而使人停止呼吸,譬如在用力憋氣舉重物時。說話和唱歌時,聲帶被拉緊,使聲門裂變小,呼出的空氣氣流衝過縮小的聲門裂,使二側的聲帶振動而發出聲音。當人體的喉部發炎時,聲帶皺襞發炎會造成聲音沙啞或失聲,這是因為聲帶皺襞的收縮受到干擾,或由於腫脹而無法自由地振動所造成。
氣管
氣管是圓柱形的通道,位於食道前方,上端由喉開始,下端位於胸腔內,延伸到第五胸椎處分成左右主支氣管(圖1-5)。氣管和支氣管都有「C」字型系列的透明軟骨做支架,軟骨的開口部分朝向背部的食道,這一系列的軟骨構造使氣管壁不會向內塌陷而阻塞氣道。
為什麼會有痰?
氣管內壁上皮的黏膜具有纖毛,纖毛不停的向喉部擺動,把沾有灰塵和病菌的黏液慢慢向喉部推,最後由咳嗽而排出體外,這就是一般所稱的痰。氣管黏膜所分泌的黏液具有抗體可以抵抗病原體,是呼吸道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
支氣管
氣管在胸部胸骨角處分成右主氣管進入右肺和左主支氣管進入左肺。右主支氣管比左主支氣管短、寬且分叉的角度較大,也就是較與地面垂直,所以當異物吸入時較容易進到右主支氣管。主支氣管進入肺臟後,分枝形成次級支氣管,肺臟右肺有三葉,左肺有二葉,每一葉都有一次級支氣管。次級支氣管繼續分枝為較小的支氣管,稱為三級支氣管。三級支氣管又繼續分枝為細支氣管,並由此繼續再細分成終末細支氣管。細支氣管壁含有大量的平滑肌而不含軟骨,因此在臨床上當氣喘發作時,因肌肉發生收縮且缺乏軟骨的支持,所以呼吸道容易阻塞而造成換氣的困難。在嬰兒時期容易發生的細支氣管炎,小病人也同樣的會有很明顯的呼吸急促等症狀。
肺
肺位於胸腔,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分成左肺和右肺,成圓錐形,被心臟及縱隔腔內的構造所分開,且被肋膜包圍和保護。肋膜分成二層,外層附著在胸腔壁,稱為胸膜壁層,內層附著於肺上,稱為胸膜臟層,二層之間的空間稱為肋膜腔,腔內含有由這些膜所分泌的潤滑液。
什麼是氣胸、血胸、膿胸?
在臨床上,當肋膜腔內因為外傷等因素而充滿空氣,稱為氣胸,當充滿血液時稱為血胸,若是因感染而化膿積在腔內則稱為膿胸。若是因為肺炎造成肋膜腔積存了感染分泌的無菌液體,則稱為肋膜腔積液,以上這些情況都需要立即適當的治療。
氣管樹與肺泡
氣管在肺內成樹枝狀分布,由主支氣管開始,越分越細,因此稱為氣管樹,氣管樹最後會形成肺泡管,上面有很多肺泡,所以肺臟的組織如海綿狀,較為柔軟。
剛出生的足月兒肺臟約含有二千五百萬個肺泡,因為肺臟在成人之前仍有許多的成長空間,以及肺泡在四歲前成長最快,所以約在八歲,孩童的肺泡數目就可以成長到成人時的三億個肺泡。
什麼是肺塌陷?
肺泡壁是一層薄薄的上皮細胞,外層分布著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因為肺泡壁很薄,且毛細血管和肺泡上皮細胞緊密相連,使氣體容易進出,所以肺泡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另一個使肺泡易於進行氣體交換的因素是彈性張力,在肺泡壁外層的彈性纖維,讓肺泡具有擴張、收縮的能力,所以吸氣時,肺泡可以擴大,而呼氣時,肺泡就縮小,利於氣體的吸氣和排出。當孩童溺水時,因為吸入液體到肺葉內,破壞了肺泡的表面張力素,所以容易使肺塌陷,造成換氣困難和缺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