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48歲女性,10年前診斷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必須使用高額自費血管擴張劑加上氧氣治療。長期注射血管擴張劑使身體出現過敏反應,甚至併發發炎症狀;只要活動就呼吸喘到無法出門,越來越力不從心,心臟內科醫師建議接受肺移植。等候手術的期間開始到呼吸復原中心,接受呼吸治療師規劃的個別化肺部復健運動。
呼吸治療師在肺移植等候階段,先執行一系列全身性系統評估,呼吸功能評估方面,包括:肺功能檢查、30秒坐站測試、6分鐘行走測試、尖峰咳嗽流量、肺活量、最大吸氣壓力與吐氣壓力。進一步對心理方面之評估,包括:生活品質量表、呼吸困難評估問卷、藥物、營養與社交等。並針對病人的狀況教導呼吸調控、加上適度的有氧運動訓練及痰液清除治療計畫,避免病人反覆肺部感染以達到維持生活品質之目標,改善病人的呼吸狀況和運動耐受力,來渡過等待肺移植的漫長時間。
經過長時間的麻醉、手術和術後疼痛問題,加上術前長期慢性呼吸衰竭伴隨呼吸肌無力狀況,造成痰液清除困難和肺部塌陷等併發症,手術後隨病情變化調整肺部復原治療計畫,如誘發型肺量計訓練、間歇性陽壓呼吸訓練、胸腔物理治療及教導有效咳嗽,來維持呼吸道清潔和肺部擴張;呼吸肌肉力量訓練越早介入越好,可縮短呼吸器使用天數和加護病房住院天數。
依據病人不同狀況,設計個人化運動處方、肌肉阻力訓練與衛教內容,縮短病人恢復期。術前因肺部通氣障礙長期過度使用呼吸輔助肌,導致呼吸型態改變,術後即使通氣障礙改善,但依舊使用固有的呼吸型態,無法達到良好的有效通氣,故為病人重新塑造正確的呼吸調控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治療師會教導正確的腹式呼吸、噘嘴式呼吸及正確使用呼吸肌肉的方式做為運動訓練的基石。
術後肺部復原運動訓練與運動處方包含三大項目,柔軟及伸展運動、阻力運動及有氧訓練。柔軟及伸展運動主要增加病人肺部擴張;而阻力運動在增加特定肌群的肌肉力量,如利用啞鈴、砂袋和彈力帶訓練股四頭肌及特定動作訓練核心肌群,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並進一步有氧訓練。利用可調阻力的腳踏車來訓練有氧運動,以加強整體心肺功能、運動耐受度及肌力,增加自主活動時間及範圍。上述訓練需維持1年以上,定期再評估並調整治療項目及運動處方。移植後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出院前加強居家環境清潔及感染控制衛教,並設計居家運動處方,達到自我照護及監測的能力。呼吸治療相關的訓練需建立在良好信任和信賴的關係,可提高病人的治療遵從性和執行力,達到最佳心肺體能狀況。
手術屆滿1年後,林小姐已恢復日常生活作息並回到職場,她說「當初不敢想像,可以恢復到現在的狀況,別人都看不出來我是病人」,「現在的我可以健康的陪伴照顧家人,回南部老家看看爸媽,他們激動高興的表情,鄰居也紛紛前來恭喜我,讓我感恩又感謝長庚醫院的肺移植小組」,對呼吸治療師來說,看到病人能重獲新生,重燃生命的熱情與希望,就是我們的最佳動力。
在此紀錄整理所收尋到有關身心健康的資訊...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呼吸對了嗎 改善三大不良習慣
呼吸,除了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之外,還會反映出很多你不會注意的狀況;書籍中也提到,人類的肺平均有2顆足球大小,但是因為不正確的呼吸,或者是你根本不會注意呼吸的重要,導致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只用了不到50%的肺部空間,體內自然容易出現缺氧。
錯誤一 呼吸短、淺
現代人常聽到的文明病,多半是因為工作環境、壓力、生活環境等等因素引起,造成緊張、焦慮、運動量不足等情況,通常在這樣的狀態下,呼吸絕對是不自覺的變短、變淺,長時間下來你已經不會察覺到這個壞習慣了。
呼吸短、淺,是無法增加氧氣攝取量的,新鮮的氧氣還沒進入肺葉深處就被吐出,這樣的呼吸就幾乎沒有達到效率;造成這樣的問題,最大因素就是使用胸式呼吸,胸式呼吸在吸氣時,胸腔會擴大、肩膀會上提,但腹部還是保持平坦。
如此一來,空氣只會送到肺部的上半部,在下半部的空氣就無法有效的做氣體交換,延伸而來的問題就是身體內的大小器官就會有缺氧的情形。
腹式呼吸
改善呼吸淺、短的問題,讓空氣能夠進行更深層的交換,就必須學會「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就是將空氣吸入腹部,在吸氣時腹部會隆起,增加空氣容量,吐氣時就會往內凹陷,當呼吸變得更深層、更緩慢,就越能讓肺泡達到更好的擴張;
連帶的提升橫隔膜與胸肌的運動量,甚至是體內深層肌肉的運動量。
書籍中提到,一開始可以躺著練習,讓腹部可以呈現自然的起伏,較容易抓到腹式呼吸的訣竅;能夠提昇身體含氧量,也是最有效率的呼吸方式。
錯誤二 以口呼吸
也有不少人習慣的以口呼吸,口部呼吸最容易看出來了,口部微開、面部表情會呈現呆滯鬆懈,看起來怪怪的。除了表情上的不雅之外,其實對身體影響也頗多的。
使用鼻腔呼吸最大的用處,在於鼻腔裡的構造可以淨化基本的空氣,像是鼻毛、黏液都會將空氣中的雜質過濾,並讓空氣通過鼻腔時讓空氣變得溫暖、濕潤,相反地口部呼吸無法將讓空氣變得溫暖、濕潤、過濾雜質,還會讓你口乾舌燥,引起另一方面的症狀問題。

邊走邊低頭 所有不良姿勢全上身 ©Flickr cc
鼻腔呼吸練習
您必須在有意識的狀態,專注的使用鼻腔呼吸;很多時候這樣的動作10次之後就會錯亂,所以必須專心。
1.專注的把背部、頸部、骨盆打直,抬頭挺胸縮下巴。
2.緊閉嘴巴與肛門,由鼻子吸氣,慢慢的提高橫隔膜,在緩緩的吐氣。
3.進行上面兩個動作時,將牙齒上下顎分開約1~2mm,但嘴巴緊閉。
錯誤三 姿勢不良
經常久坐辦公室,站在門市服務,坐姿、站姿不良就是很多文明病的源頭,呼吸也不例外,造成呼吸短、淺,嘴巴呼吸,有很大的因素就是姿勢不良,身體進行每個動作時都必須在最穩定、平衡的狀態才行。

躺在床上、沙發上使用電腦或是當低頭族 是非常不正確的 ©Flickr cc
像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大家都變成了「低頭族」,雙腳交疊的翹腳看電視,駝背彎腰在電腦前等等,都會讓身體歪斜不平衡,連帶的讓呼吸無法完整、順暢。不只是在坐著時,若站著也無法讓肩膀與骨盆保持水平,呼吸也一樣會變淺。
放鬆肩膀 背脊打直
背脊打直,已經是大家經常聽到的詞了,坐姿背後要打直、挺住,肩膀放鬆不要使力,這樣可以讓整個呼吸道暢通,讓空氣能更容易的進入身體,進行深層的呼吸。
一定要仔細的感受身體間的變化與感覺,記住這些感覺,慢慢的體會腹式呼吸所使用到的部位,再確認上半身的狀況,有很多時候當你專注在呼吸的部份,又會忽略肩膀與背部。
淺談不良習慣對於呼吸的影響,不管你是在運動或者是平時活動,都要時時去注意腹式呼吸的概念,因為這個動作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影響你的表現。

姿勢不良引發的各種問題 ©Flickr cc
錯誤一 呼吸短、淺
現代人常聽到的文明病,多半是因為工作環境、壓力、生活環境等等因素引起,造成緊張、焦慮、運動量不足等情況,通常在這樣的狀態下,呼吸絕對是不自覺的變短、變淺,長時間下來你已經不會察覺到這個壞習慣了。
呼吸短、淺,是無法增加氧氣攝取量的,新鮮的氧氣還沒進入肺葉深處就被吐出,這樣的呼吸就幾乎沒有達到效率;造成這樣的問題,最大因素就是使用胸式呼吸,胸式呼吸在吸氣時,胸腔會擴大、肩膀會上提,但腹部還是保持平坦。
如此一來,空氣只會送到肺部的上半部,在下半部的空氣就無法有效的做氣體交換,延伸而來的問題就是身體內的大小器官就會有缺氧的情形。
腹式呼吸
改善呼吸淺、短的問題,讓空氣能夠進行更深層的交換,就必須學會「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就是將空氣吸入腹部,在吸氣時腹部會隆起,增加空氣容量,吐氣時就會往內凹陷,當呼吸變得更深層、更緩慢,就越能讓肺泡達到更好的擴張;
連帶的提升橫隔膜與胸肌的運動量,甚至是體內深層肌肉的運動量。
書籍中提到,一開始可以躺著練習,讓腹部可以呈現自然的起伏,較容易抓到腹式呼吸的訣竅;能夠提昇身體含氧量,也是最有效率的呼吸方式。
錯誤二 以口呼吸
也有不少人習慣的以口呼吸,口部呼吸最容易看出來了,口部微開、面部表情會呈現呆滯鬆懈,看起來怪怪的。除了表情上的不雅之外,其實對身體影響也頗多的。
使用鼻腔呼吸最大的用處,在於鼻腔裡的構造可以淨化基本的空氣,像是鼻毛、黏液都會將空氣中的雜質過濾,並讓空氣通過鼻腔時讓空氣變得溫暖、濕潤,相反地口部呼吸無法將讓空氣變得溫暖、濕潤、過濾雜質,還會讓你口乾舌燥,引起另一方面的症狀問題。

邊走邊低頭 所有不良姿勢全上身 ©Flickr cc
您必須在有意識的狀態,專注的使用鼻腔呼吸;很多時候這樣的動作10次之後就會錯亂,所以必須專心。
1.專注的把背部、頸部、骨盆打直,抬頭挺胸縮下巴。
2.緊閉嘴巴與肛門,由鼻子吸氣,慢慢的提高橫隔膜,在緩緩的吐氣。
3.進行上面兩個動作時,將牙齒上下顎分開約1~2mm,但嘴巴緊閉。
錯誤三 姿勢不良
經常久坐辦公室,站在門市服務,坐姿、站姿不良就是很多文明病的源頭,呼吸也不例外,造成呼吸短、淺,嘴巴呼吸,有很大的因素就是姿勢不良,身體進行每個動作時都必須在最穩定、平衡的狀態才行。

躺在床上、沙發上使用電腦或是當低頭族 是非常不正確的 ©Flickr cc
放鬆肩膀 背脊打直
背脊打直,已經是大家經常聽到的詞了,坐姿背後要打直、挺住,肩膀放鬆不要使力,這樣可以讓整個呼吸道暢通,讓空氣能更容易的進入身體,進行深層的呼吸。
一定要仔細的感受身體間的變化與感覺,記住這些感覺,慢慢的體會腹式呼吸所使用到的部位,再確認上半身的狀況,有很多時候當你專注在呼吸的部份,又會忽略肩膀與背部。
淺談不良習慣對於呼吸的影響,不管你是在運動或者是平時活動,都要時時去注意腹式呼吸的概念,因為這個動作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影響你的表現。

姿勢不良引發的各種問題 ©Flickr cc
呼吸:紓壓運動的重要元素
此刻,請你深呼吸3次,並仔細觀察你是怎樣呼吸的:呼吸的過程是什麼?空氣在哪裡流動?請牢牢記住你觀察到的地方,因為這一章都在討論呼吸,不過等到各位讀完本章後,我相信你的呼吸方式將會大不相同。
本章之所以要討論呼吸,是因為呼吸與紓壓息息相關,因此呼吸也是紓壓運動的重要元素。當身體受地心引力壓迫而變得僵硬時,呼吸就無法順暢,從而影響到身體的每個動作與站立姿勢。唯有肺臟充滿氧氣時,才能讓附肢骨順利完成任務,但前提是整個胸腔充分擴張,確保肺臟擁有前述力量。所以本章介紹的運動,就是要重新教育身體正確擴張中軸骨,以確保我們能夠進行正確且有效的呼吸。紓壓運動將重新訓練胸腔周圍的「滑輪系統」,使其發揮最大的機械優勢,讓胸腔盡量擴張,以便肺臟能夠順利完成工作,就這麼簡單。

頭部前傾的姿勢會使胸腔與胸骨在每次呼吸時變得更沉重。
不過紓壓運動的目標,是要改變身體不經意養成的姿勢慣性與動作模式,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上手,有些人可能必須做出全面而徹底的改變,而且幾乎所有人都得費點工夫才能成功改變。
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長年來不假思索做出的「自然」姿勢,其實是身體受到地心引力的擠壓與束縛,而倉促做出來的自我保護反應,結果反而害身體變得硬梆梆。本書介紹的紓壓運動,就是要直接解決身體緊繃僵硬的問題,不過要使長期緊繃的身體放鬆談何容易。
所以各位在練習紓壓運動的每個招式時,必須弄清楚要使用哪些肌肉,以及要施展多大的力量。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重新訓練中軸骨?強化中軸骨能夠產生哪些成果?紓壓運動特別重視以下三點:後腦勺從頸部上抬、橫膈膜呼吸(腹式呼吸),以及腹部伸長緊實。

注意這位男士的鼻子與腳趾,突出於胸部的距離居然是一樣的,幸好我們可以透過紓壓運動,來矯正此一長期養成的不良姿勢。
正確擺放頭部,別讓後腦勺壓著後頸
本章介紹的每個紓壓運動招式,其核心要素是紓壓式呼吸,且頭部的位置格外重要:要將後腦的枕部,也就是所謂的後腦勺,從頸椎後側的凸起處往上拉提,頭部要這樣擺放(見上圖),使頭骨與尾骨之間的距離盡量拉開來。
之所以要這樣擺放頭部,是因為我們已經從海莉的情況觀察到,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分支,從大腦經過枕部往下到腦幹,再到達脊椎底部,沿途與身體的其他部位溝通、傳遞訊息;如果後腦勺壓著後頸,就會剝奪大腦經過枕部到腦幹之間的原有神經通路,那麼中樞神經系統與身體其他部位之間的溝通效率就會變差。

正確擺放頭部:你的後腦勺底部,必須從頸椎後側的凸起處往上拉提,這樣胸鎖乳突肌才能有最佳表現。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當後腦勺壓著後頸時(如此篇第一張圖:海莉上班的坐姿),肩膀的角度就會改變,導致肩膀向下垂。肩膀雖然屬於附肢骨,卻是依附在中軸骨上,像娜芙蒂蒂皇后那種頭向前傾的姿勢,會削弱中軸骨對肩膀保持在正位的支撐,所以肩膀會下垂;而下垂的肩膀會擠壓到胸腔與鎖骨,使得負責控制肩胛骨角度的胸小肌孿縮。當胸小肌變得太短時,它們就會向前裹住肩胛骨,像是在鎖骨及胸腔罩上一件披風,我們當中就有許多人出現這種圓肩(rounded
shoulders)的狀況。以前人們一直以為是緊繃的胸小肌把肩膀往下拉,但實際情況卻相反:下垂的肩膀使胸小肌收縮,經過一段時間後,造成胸小肌習慣性孿縮;這種情況通常會產生危險,包括手麻與刺痛,或是當手臂高舉過頭時,脈搏會變弱、上半身無力,甚至是下顎出問題,因為前傾的頭部必須一直往上看才能使視線保持水平,從而影響到下顎的角度。
如何將頭部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以便使頭顱底部有足夠的空間,方法是盡量拉開頭顱至恥骨聯合的距離。娜芙蒂蒂皇后的頭向前傾,並非理想的姿勢,想要展現美好儀態的女性不妨像下圖一樣,在頭上頂一本書練習身體的平衡。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麼做簡直是大開倒車,但它的確能夠使中軸骨獲得解放、伸長與強化,讓肩膀、胸腔及呼吸全都受益。

腹式呼吸,擴大胸腔以吸入更多空氣
本章介紹的紓壓運動,第二個目標是要讓胸腔從中心往上下盡量擴張,方法是吸氣時橫膈膜收縮,使胸腔的上下徑增大,整個胸腔的容積也隨之增大,讓更多空氣進入肺臟。紓壓運動的重點,在於有力的使胸腔擴張,讓胸腔充滿空氣,以確保空氣能進入胸腔後側的中下肺葉,這是受到壓迫的身體所辦不到的。
當我們吐氣時橫膈膜應該是鬆弛的,但如果身體受到地心引力的壓迫,維持橫膈膜鬆弛狀態的後鋸肌(serratus
posterior)就會塌陷;讓橫膈膜處於鬆弛狀態是後鋸肌的工作,但地心引力的壓迫卻會讓後鋸肌整個「擺爛」。因此,本章的紓壓運動要重新訓練我們的後鋸肌,讓它能夠展現肌力支持胸腔的擴張,並維持較長一段時間。
現在請看紓壓式呼吸的整個過程:吸氣時讓空氣充滿胸腔的每個角落,使胸腔擴張到最大程度,吐氣時氣體從胸腔頂端至底部逐漸遞增的排出體外。為了要讓胸腔的擴張狀態,一直保持到吐氣結束為止,後鋸肌必須持續收縮,且時間要比平常身體受到地心引力壓迫時的吐氣過程更長一些,這對後鋸肌的動作習性堪稱重大的改變。
不過主張這樣的改變──動員更多肌肉參與呼吸過程──能讓呼吸過程變得更有效,且能使身體結構更穩定的說法,尚未從研究中獲得定論。該是時候做更進一步的研究,並深入分析我們得到的經驗──擴張得更大的胸腔,能讓更多空氣進入肺部,對於身體的結構與健康極有助益。

橫膈膜擴張:橫膈膜會隨著胸腔從中心向外擴張的徑做出反應,這種一致性的向外擴張,對於活絡新陳代謝的肌肉運動非常重要。
腹部化身為強而有力的圓柱體
紓壓運動的第三個重點在於強化腹部,方法是讓腹部伸長,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圓柱體。我們都知道受壓迫而孿縮的腹部,會使身體的重心轉移,還會使脊椎縮短,並改變脊椎與髖關節之間的生物力學。簡言之,縮短的脊椎承擔下原本該由髖關節負責的工作,亦即吸收地心引力的壓力;這麼一來,會使得全身的肌肉收縮變得沒那麼有效,而且通常會造成身體疼痛。此外,縮短的脊椎還會造成髖關節外旋,而此舉多多少少會使附肢骨轉離中軸骨,導致中軸骨朝腹部塌陷,從而壓迫、縮短腹部。
雖然這會令腹部看起來是緊實的,讓人誤以為是所謂的六塊肌或洗衣板,但那其實是假象,是錯誤使用肌肉所造成的過度代償反應。孿縮且繃緊的腹部,雖然看起來、摸起來很緊實,但其實會阻礙身體使用髖關節處的肌肉,而這些正是負責維持身體重心的肌肉群。
練習紓壓式呼吸可伸長腹部,使它回復原本的功能與強度;對於如何強化腹肌,使它們能保護好腹腔裡的重要內臟組織,各學派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各位能練習我們接下來將會介紹的紓壓運動,那麼不管採取哪一種鍛鍊方式,成功的機會肯定都會高一些,因為紓壓運動能有效伸長腹部。
紓壓運動:做得多沒用,做對才有效
做運動時大家最好能穿上舒適的服裝,並且打赤腳。不論你是在室內的平坦地板上練習,還是在戶外,你都需要有足夠的空間:讓你能夠整個人平躺下來、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臂張開,而且能夠向前或向後走幾步。
至於每個動作要重複做幾次,以及總共要花多少時間,一開始不妨先從最低次數做起,之後再視情況逐步增加次數或延長練習時間。
然而,並不是拚命用力做運動就能獲得最佳成果,重點是要把動作做得正確到位:你的身體是否獲得穩固的支撐,以及你是否使用正確的肌肉群做動作,攸關鍛鍊能否成功。「少量多餐」式的練習頻率,神經重塑的效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紓壓式呼吸
紓壓式呼吸是這套運動的核心關鍵,其實每個招式只是用不同的姿勢進行紓壓式呼吸而已。
大家肯定都知道將氧氣送進血管、將二氧化碳送出血管的呼吸程序,乃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任務,但如果肺臟受到壓迫,呼吸程序就無法順暢進行,幸好紓壓式呼吸可矯正此一弊病。據估計,我們每個人一天大約會呼吸兩萬三千次至兩萬五千次,所以一天當中即便只有數十次或數百次認真的好好呼吸,就可以減少肺中的二氧化碳,為氧氣留下更多空間,使身體覺得更舒服,並且有更好的體能表現。
這裡有一個小地方要提醒各位,據我的經驗,大約每十人當中,會有一人在初次練習紓壓式呼吸時感到頭暈;他們並不會因此而昏倒,而且頭暈的情況只有在第一次練習時發生,不過還是請大家小心為上。我個人對此情況提出的理論是,那些感到頭暈的人,是因為肺泡正在清空裡頭不知殘存了多久的二氧化碳所致,只需再多做幾次紓壓式呼吸,就能將它清除殆盡,頭也就不會再暈了。
想像胸腔裡的肺臟動態,會有助於練習紓壓式呼吸:肺泡已經準備好要接收吸進來的最大量氧氣,而像籠子般保護著肺泡的胸腔,被抬舉得越高、且擴張成圓鼓鼓的,就越能讓肺部充滿氧氣,這一點在開始進行紓壓式呼吸時,務必牢記在心。
首先,要確定後腦勺從頸部後側的凸起處向上伸展,各位不妨想像從你的頭骨到尾骨之間有一條長線,使下巴內收,並伸長你的後頸肌肉。各位還可以用一個小道具來幫忙:雙手比出「大拇指與小指向上,其餘三指往手掌彎的沙卡手勢(shaka
sign,又稱恰卡手勢,源於夏威夷互相打招呼示好的手勢)」,然後把大拇指放在位置最低的肋骨上,小指則放在骨盆的上緣(如下頁圖所示);當你在做紓壓式呼吸時,大拇指與小指間的距離應該要變大。
吸氣時,肩膀別聳起,胸骨則要挺高,當你將肚臍內收擠壓腹部,把腹部充分收緊時,吸入的空氣會把胸腔從臀部往上提。在胸腔向前後及兩側均衡的擴張時,別忽略了胸腔後側方較低處;你要讓吸進胸腔來的空氣充分擴張,但擴張的方式是由下往上──胸腔是因為肺充滿了空氣而升高,而非從上方吊起(譯注:普通的胸式呼吸,吸氣時外肋間肌收縮,使肋骨往上、往外拉,並將胸骨推向前,使胸腔的前後徑和左右徑增大)。
吐氣時,腹部充分收緊,使胸腔保持擴張與挺起的時間盡量拉長;吸氣時伸長的所有肌肉繼續保持那樣的張力,且肺部是從胸腔由上往下逐步排出氣體。

沙卡手勢:兩手比出沙卡手勢,將大拇指放在胸腔底部,小指放在骨盆頂端(髂骨前上棘),以此作為測量基本紓壓式呼吸的量尺;每次吸氣時,兩指間的距離都要比上一次再拉開些,呼氣時則要努力保持相同的距離。
每1 回的紓壓式呼吸, 至少要重複做3次,時間不拘,如果早上起床時、下午、晚上睡覺前能各做3 回是最棒的。當然,練習核心基礎運動時,也要搭配紓壓式呼吸。
雖然紓壓式呼吸完全合乎生物力學,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但我卻覺得它很神奇,因為透過呼吸讓肺部充滿空氣,抬頭挺胸站著對抗地心引力,如此便可以回復兼具力量與靈活彈性的人體天生架構。讓整個胸腔擴張到最大,你的身軀就會伸長、變得強壯,而且你的中軸骨將會從尾骨到頭骨完全拉長,全身上下都獲得穩定的支撐。

挺胸收下巴:胸骨(胸部的中心)上抬時,下巴保持內收。我最喜歡的口號就是「挺胸收下巴」,臀部稍微往後頂,會有助於做出正確的姿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