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紀錄整理所收尋到有關身心健康的資訊...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臟腑與陰陽五行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繫六腑和其他組織器官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在生理功能上各司其職,用陰陽五行理論來說明相互之間依存、制約、協調,乃至與自然界的關係。並認為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些關係是平衡的,如果這種平衡遭受破壞,人體就會生病。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裡的『色』說的是物質,『空』為能量。而『蘊』,『藏』也。古代臟為『藏』,故『五蘊』指的是人體中五個『蘊藏』能量的地方,也就是五臟。
在《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中提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同樣是說明了『五臟』的功能是用來藏人體的精氣,由於精氣是一種能量,不是實質的東西,也沒有固定的形態,所以能量能充滿空間,但不具實質的形體。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故『五藏』各為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
『臟』之五藏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
主血脈和神志。在體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心為全身血脈的總樞紐,心臟通過血脈將氣血輸送至周身。心又為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心(相當於現代認識的大腦的主要功能),能主宰人體五臟六腑,並負責管理人體的精神活動。若心的功能良好,則可見精神飽滿,思維清晰、聰明敏捷;若心的功能失調,則會表現健忘、精神萎頓、思想反應遲緩等問題。
主疏泄、藏血、藏魂和主筋。在體屬筋骨和四肢。
疏泄即疏通、調達之意,肝維持全身氣(機)運行的流暢,若肝的功能失調,則氣(機)會受阻,從而引致身體機能失調。透過肝的疏泄,氣(機)保持流暢,則可調和情緒。若肝失疏泄,肝氣鬱結,便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如抑鬱及憤怒等現象。
肝有負責貯藏血液及調節血量的作用,當人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多餘的血液便會藏於肝;當運動或工作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便會將貯藏的血液輸送全身。如肝血不足,肝則無血所藏,不能濡養於目,並會引致兩眼乾澀昏花,《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故肝又有藏魂的功能。
筋的活動與肝有著密切關係。若肝血不足,則無法滋養於筋,便會引起抽筋、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此外指甲的健康亦倚靠肝血的滋養。若肝血充足,則指甲會顯得紅潤有光澤,若肝血不足,則指甲會變得軟薄、脆弱及蒼白。
主運化和統血。在體屬整個消化系統。
當食物進入身體後,脾提取食物及飲液的精微營養物質,稱為『水穀精微』。然後這些水穀精微會用以生化氣、血及津液,運行全身。水穀精微中的水液會由脾上輸於肺,經肺的宣發肅降送達全身。而另一部分的水液則會下達於腎及膀胱,化為尿液排出體外,這方面的功能稱為『運化水濕』。
脾並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的作用,若脾氣健運,氣血生化充足,氣可有效地固攝,使血在脈道﹝即血管﹞內行走;若脾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會溢出自己的路徑,從而引致嘔血、便血、皮下出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的失調症狀﹞等病症。
主氣,司呼吸,宣發肅降。在體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肅降的特性,可表現在肺吸氣時,將自然界的『清氣』往下輸送,並將脾傳輸的津液和水穀精微向下布散,並將代謝後的無用水液下輸膀胱。此外,肺亦有肅清呼吸道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及健康。
而宣發的特性,可表現在肺呼氣時,則將體內的濁氣排出。此外,並透過汗液分泌的調節,將衛氣宣發至體表﹝中醫稱為皮毛或腠理﹞,將濁氣發散並排出體外。
主藏精和水。在體屬腦與泌尿系統。
腎藏精,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又精生髓,而髓則負責營養及製造骨骼,先天的腎精不足,會出現骨骼發育不全、腦門遲閉、牙齒疾病等病症。腎又主水,在調節人體津液代謝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腎將有用的清液分開,並將濁液排出體外,成為尿液的作用稱為『蒸騰氣化』。
臟腑與陰陽關係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臟腑裡,臟為『陰』,腑為『陽』。
肝與膽,臟腑陰陽互為表裡;心臟與小腸,臟腑陰陽互為表裡;脾與胃,臟腑陰陽互為表裡;肺與大腸,臟腑陰陽互為表裡;腎與膀胱,臟腑陰陽互為表裡。
『腑』為消化系統,通過『腑』將消化、吸收的東西轉換為能量,儲存於『臟』,符合陰陽裡『陽發陰收』的現象。
腑,《內經》為『府』,為府庫的意思。六腑基本的功能是受納、消化、吸收及排泄,並分別清濁、傳送糟粕。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下移腸道,小腸進一步消化,並分別清濁,吸收其中之精微物質。膽分泌膽汁入小腸中以助消化。大腸接受小腸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水份,其餘的形成糞便排出體外。殘餘的水液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輸至膀胱。而三焦則是負責其中聯繫的功能。
臟腑與五行關係
《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醫根據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臟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剛韌又可舒展,故有疏洩功能之肝屬木;火性溫熱而炎上,故溫煦又易上炎(病變時,有舌尖發紅且痛、臉部紅赤等現象)之心屬火;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故主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又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脾屬土;金性清肅收斂,故主宣發肅降功能之肺屬金;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故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之腎屬水。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剋: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
五行相生實際上是一個消長的概念,『生』指的是『提供』的意思。如腎(水)藏精,肝(木)藏血,腎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脈,脾(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金),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土)主氣,腎(水)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於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五行相剋實際上是一種制約的關係,『剋』則為『影響』或『傳導』的意思。如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郁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氾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太過,即火克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