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紀錄整理所收尋到有關身心健康的資訊...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五行性各論與運用

一、五行性各論
王鳳儀先生把人們千變萬化十分複雜的性格與氣質按金木水火土五行陰陽來說明其變化的規律。但五行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不是單一的,而是各有所偏。他發現人的心性與人的一生健康疾病壽夭禍福有密切關係,所以他强調人們要「變性」(變化氣質與性格)/「化性」(化除氣禀性),認識自己五行性的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要熟悉它,駕驭它,讓它按正常的規律運行,轉逆為順,化剋為生,撥陰反陽。便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境遇。鳳儀先生是通過人的五行性理陰陽消長變化規律來探测人的躯體髒腑疾病變化的情況。但性理陰陽消長變化,可由人的面形/體態/氣色和聲音中觀察出來,誠於中形於外。(與《黄帝内經》/《陰陽二十五人篇》的論述有明顯區别)。鳳儀先生在性理療病的實踐中,發現恨怨惱怒煩是危害人體健康造成疾病和破壞人我關係的主要因素。它是來自父母的遺傳和後天的習染以及其它尚未被發現的原因,是五行中的陰面。五行性中的陽面,則是人類純潔善良光明澄澈的德性。(這裡所講的陰陽與中醫所講的陰陽有所不同)。五行性中的各種性格的體態/面色/氣度/聲音等論述,都是從鳳儀先生在多次主講的「性理講習班」中總結整理出來的。
 
木性
面長瘦而露骨上寬下窄,色偏青,肩背耸直,脚步高壓有聲,語音直而短,氣度軒昂。木性分陰木陽木,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陰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陰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情多偏見,執拗頑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毁謗,掘人隱私,好抗上,氣量窄小,不耐激觸,難成事功。平生遇事多難,常不如意,因之怒氣填胸,癒形乖戾。鳳儀先生說「愁就生陰木,哈哈一笑,便可提升腎水」。
陰木好怒怒的表現:
一、受壓制到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竟氣得渾身發抖。一旦暴發,便燃起怒火,一試決斗,後悔莫及。
二、人之所為違背已意,大發脾氣。
三、見事不合理出於氣憤,打抱不平。
四、不滿情感發泄於外,便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慮後果。
五、怒的特點: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往往出無法挽回的蠢事。
陰木内存好怒傷肝,肝氣不舒,胸肋疼痛,肚腹膨胀,頭迷眼花,兩臂沉重,四肢麻木以及中風等,這便是受陰木之害。要想癒病,必須化陰木為陽木,生出仁德/愛人愛物之心。
陽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敢作敢當,好生惡殺,公而無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從,有定見,處事不谄谀,行為端正。常存悲天憫人之心,化俗救世之願,捨己為人。古往今來,凡成大業者,皆俱陽木之性。
 
火性
面上尖下寬多豐盈/色偏紅,坐立摇擺不安,行動疾而摇,脚步急快語音尖多破,氣度端然。陰火多拘謹。火性分陰火陽火,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陰火性急躁多貪,好誇張,喜虛榮,行多狂妄,奔高貪好,爭名逐利。外明内暗,見人不見己,知進不知退,得理不讓人,常以屑瑣細故,致使全家不歡。欺侮老實人,吹毛求疵,好爭理。捧勝不捧敗喜奉承。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富貴。老年多昏愦,行多過失,屢改屢犯,老死且至,悔恨無及。
陰火好恨恨的表現:
一、個人利益被傷害氣憤得不到發泄時的心情。
二、内心潜藏著不滿伺機報復。滿足不了私欲,便耿耿於懷。
三、自尊心遭到傷害一有觸動,便引起憤恨的火焰。
四、癒得不到發泄埋藏在心底的禍源癒强烈,一旦暴發,便可釀成大禍。
五、恨的特點隱而後發一發便易引起狂濤巨浪,往往有預謀。
陰火内存恨多傷心,甚則心跳心慌,心熱吐血,頭晕目眩驚怖不眠,神經錯亂,顛狂谵語,危及身命。這是受陰火之害。要想癒病,必須化陰火為陽火,以辭讓為心,多責己,達天時。
陽火是火的本性光明磊落,通情達理,文采節制,表度有章。聰明謙讓,舉止大方。事無巨細,考慮周詳。能高瞻遠瞩。明禮達時,有無入而不自得之象。古今創制大經大法的偉人哲土。皆是陽火的功能。
 
土性
面容豐厚多方,色偏黄,背隆腰厚,行動穩重,語音寬宏,氣度沉穩。土性分陰土陽土,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陰土性呆板樸拙,不尚外表,思想簡單,近於愚直,易上當受騙。不開通,行拙欺人,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語,是非不分,固步自封,好生怨氣,郁結生陰,多起疑忌,無中生有,以假當真。
陰土好怨怨的表現:
一、受欺侮或受壓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狀態。
二、事情没作好受斥責。内心委屈。
三、吃虧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
四、事不遂心埋怨别人。
五、怨的特點含而不露,忍而不發,自身受傷。
陰土内存怨氣傷脾,脾胃軟弱,膨悶胀飽,胃寒腹病,上吐下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重則噎隔轉食,有傷元氣,中虧氣短或氣淤氣窒。要想癒病,必化陰土為陽土。明因果,生信心,法自然。
陽土是土之本性忠厚信實,篤誠諄樸,寬宏大量,容而能化。舉止穩重,剋盡職責,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出言任事,内外如一。對奇才異能,可兼收並蓄,厚德載物,為成功之母。
 
金性
面圓微長方色偏白,颧骨高,唇薄齒利,身段不高,語音響亮,氣態活潑。金性分陰金陽金,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陰金多虛假好分爭,喜變更,虛妄不實,嘴甜心苦,習於谄媚。更或心逆而險,言偽而辯,巧言令色,妒功害能,掩人善行,喜聞人過,好言人短。行事傷人,凶狠成性,刻薄寡恩,狡猾無主。得權在位,便能亂世,凶奸之徒,多由此出。在家庭,則父子責善,夫妻寡義,倫常乖舛,分崩離析。
陰金多惱惱的表現:
一、對環境不滿意但又難以擺脱時的心理狀態。
二、看不上的人還離不開。孤高自賞,患人之不已知。
三、瑣事纏身譊譊不休。或事不遂心,說不出,道不明,處於自我折磨的心境。
四、處事虛偽但又漏了破绽時的心情。
五、惱的特點多出於嫉妒,好表現小動作。
陰金内存好惱傷肺,甚則咳嗽痰喘,元氣不足,一交秋冬,病益加劇。重則肺癆痈,這便是受陰金之害。要想癒病,必須化陰金為陽金。生出義氣,遇事多想人之好處。
陽金是金之本性主意氣,性豪爽,善言談。知過必改。好善惡惡,剛毅果決,有謀善斷,危難不避,勞怨弗辭,見善勇為,見得思義。終成大功的奇才義士,光彩人物,多屬陽金之功力。
 
水性
面多肥漫團下稍寬。色偏黑,眉粗目大,行動遲緩,語言慢而低,說話滯涩,氣度和藹,水性分陰水陽水,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陰水多愚魯好煩悶,喜緩慢,性退縮,習慣邋遢,行多迂腐,自卑自棄。好抱屈,多生回頭氣。行拙湮人,優柔寡斷,是非不明,多思多慮,缺獨立性,進退失據,處事失機後時,抑郁終身無所短長。
陰水多煩煩的表現:
一、窩囊苦悶自卑退縮的心境。
二、隨不上大流别人嫌他慢,他反嫌别人急。
三、不合群人家看他無能,他自己煩悶,最不愛看不對他心的人。
四、性緩慢失機後時,好後悔,猶豫不定。
五、煩的特點自我封閉,人我思想交流的通道常被堵塞。
陰水内存多煩傷腎,腰腿疼,偏身疼腹痛腎虛虛癆,有虧精氣神,好生悶氣,氣落轉寒,是受陰水之害。欲好病,必化陰水為陽水,要有自知之明,多認不是,生出柔和智慧。
陽水活潑自然隨遇而安,沉穩雅靜,智慧巧思,和萬緣而不變。恬淡虛靜,涵養力强,功成不居,古人淡泊明志,必寧靜致遠。中外科學家,皆陽水之功能。
五行性主病的部位概括的說:上焦的病多半是火,下焦的病多半是寒,左右的病多半是金木犯病,中央的病多半是土性犯病。
陰陽五行具體在每個人身上而是混雜的各有所偏。每個人的形色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有的人是土性的面形而是金性的顏色,或金性的面形而是木性的顏色,或木性的面形而是土性的顏色,等等不一。聲音與面形或顏色的不完全一致,亦是如此。看人的性要先看形,後看色和聲音,就知道順逆了。
 
二、五行性的運用
五行性具體在每個人身上缺一不可,但又各有所偏,所以就有的人偏於木火土性,有人偏於木火金性,有人偏於土水性,有人偏於水金性等等。但必有一種性為主的。五行相生的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剋: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所說的相生就是彼此相益或相互促進。所說的相剋,就是相互制約或彼此剋制。但相剋不是絕對的,在特定的條件下,也可以反剋。如水能剋火,然而火過盛也可以剋水,成為「火剋水」了。五行性的關鍵是撥陰反陽,轉逆為順,化剋為生,最後要達到「五行推轉」。五行性中的逆行或相剋,多指陰面或陰陽混雜的情況下而言,如真正達到撥陰反陽之後,就不存在逆與剋了。一般來講,男子五行應順行,女子五行應逆行,即以逆為順。孀婦則要與男子同樣順行。但鳳儀先生曾說過:「從前男子取法太陽,女子取法太陰,男子順行,女子逆行,今後女子若明道而能自立的,也可以同男子五行順行了」。這段話體現了他常說的「時代不同,行道也不同了」的獨到見解。
五行順行是根據人的社會屬性而自然形成如一個青年人正處在學習成長生發的時期,是要日新月異,天天進步的,這就是木生火。然而却整天消極沉悶,毫無生氣,這便是木生水逆行了。「水是生木的,然而陰了就寒,寒了就不能生木了」。
 
自身五行相剋
木剋土如心中對人不服,還說不出,暗中生怨氣,這叫作「木剋土」,多現出面黄肌瘦。不服人屬木,生怨氣屬土,所以最易患胃腸疾病(脾胃屬土)。如何救治呢?必須補陽火,明理達時(屬陽火),不生怨氣,知道自己的苦惱,也要體會到别人的心理,作到心胸開阔(屬陽土)就轉為木生火,火生土了,可免除木剋土之害。
土剋水:性格呆板固執,見識狹隘,愚而自用(屬土),不聽勸說。當事情失意後,便抑郁不樂,終日煩悶(屬水),不知查找原因,只顧生回頭氣,越尋思越痛苦,越回憶越悔恨,陰氣下凝,必傷腎水,面色發暗,易患腰腿疼病,纏绵不癒。欲救治,必須生出真金,找他人好處,生出真義氣(金),當斷立斷,轉為「土生金,金生水」,疾病便可漸癒
水剋火:心强好勝,爭名逐利,這時心髒最為不利,天長日久,易患心髒病(心屬火),這叫作「水剋火」。貪高愛好屬火,失望後悔屬水,所以水來剋火,坐卧不穩,站立不安,心神不定,有害心髒,現出油漬漬的暗紅面色。救治方法,首先立起主意(屬陽木),不為名牽,不為利誘,,高瞻遠瞩(屬陽火),自然豁然開朗,便可轉為「水生木,木生火」了,自可消除水剋火之苦。
火剋金:性多淺薄浮躁(屬火),心中容不下事,缺乏涵蓄力,嘴碎好叨咕,喜分辯(屬金),最好操心,有傷肺髒(肺屬金)是為火剋金,面色潮紅。此種性格之人,子女不愛接近他,尤其是老不捨心,不得享受晚年天倫之樂,多患肺心病。欲救正,須生出真土,相信社會家庭以及個人的發展變化都有它的必然規律,不可作超越規律之强求,放下心來/以樸厚寬宏之情懷(屬陽土)來補救自已淺薄狹隘的性格,變為「火生土,土生金」方可免去火剋金之苦。
金剋木:好不服人,我見深,專找棱縫,强詞奪理(屬金),但當理屈詞窮時,就暗生怒氣(屬木),日久便可得胸肋疼痛,肝氣不舒,易患肝臟病(肝屬木),這叫作「金剋木」,面現青白色,欲救治,必須生出陽水,虛心讓步,有自知之明,認識到自己的個性太强,器量狹小,應學含垢納污,冷靜處事(屬陽水),便轉為「金生水,水生木」,自可消除金剋木之苦。
鳳儀先生根據人的社會屬性結合大自然的規律,規定出「人生四季分屬五行」的準則。男子二十歲以前,女子十八歲以前,為春季屬木,正是長身體學知識,立志向上的時期。男子二十一歲至四十歲,女子十九歲至三十八歲這一時期為夏季屬火,正是興旺發達,大作一番的時期。男子四十一至五十九歲,女子三十八至五十七歲。(秋季為十九年)這一時期為秋季屬金,正是進入人生各方面都已成熟,事業有所成就的時期。應逐漸有所收歛。男五十九歲以後,女五十七歲以後,為冬季屬水,到在「功成名遂身退」的時期,一切一切,都應由下一代接替,不可再爭名逐利了,應加强心身修養,以安度晚年。土是旺於四季的。如違背上述這個準則,不是逆就是剋,必遭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例如人當中年為夏季屬火,不僅不發揮才智,大作一番,反而消沉低落,退縮不前(屬水),這便是「水剋火」。
 
人我之間的五行相剋
水剋火:對方人性格緩慢辦事因循,猶豫不決(屬水),我的性情急躁(屬火),常在一起,我便嫌他太慢,產生煩惱,這就是「水剋火」,我必鬧心。我如能變急躁為穩重,以寬厚待他(屬土),這就是躲到土上去了(火生土)。自然不受他剋。
金剋木:對方人花言巧語虛偽不實(金)我則心直性耿,内外如一(屬木),對彼之品性最為反感。由於不服而氣憤,日久心肝不舒,胸肋發胀,這是因為我木被金剋。我如欲防止金剋,必須躲到火上,識事識人,以禮相待,既不生氣又不受騙,他再詭詐,能奈我何。
木剋土:對方人性情粗暴,又直又硬,出言撞人(木),我的性格老實忠厚,呆板寡言,好生怨氣(土),常在一起,受他的頂撞,必暗生悶氣,易患胃病,這就叫「木剋土」。如我能事先看得明白,不上他的當,躲到金上去,靈活自然,胸懷開朗,變成土生金,就不受木的剋了。
火剋金對方人性情急躁,說話不容人(火),我性格脆弱,好分辯(金)常相共事,必形成「火剋金」,惱易傷肺,我如能躲到水上去,柔和用事,(水)以柔勝剛,變成金生水,自然不受火剋了。
土剋水:對方呆板執拗是非不明,在上位不能集思廣益,在下位愚而自用(土),我雖柔而明智,看得清楚(水),也必要發煩,這就叫「土剋水」。腎水最易受傷。我如能生出憐憫之心,認為他愚得可憐,不煩厭他,定住真主意(木)。這便是躲到木上去了,變為水生木,就不被他的陰土剋了。
在特定的情況下五行也可以反剋。不論自己或人我之間,都是如此。如人到老年,冬季屬水,本應功成身退,托底補漏(屬水),由下一代接替。但仍不放心,爭權好勝,把權不放(屬火)。這就是「火剋水」了。必自尋苦惱,心身俱傷。
 
五行相成
五行相剋,是在陰陽混雜的情況下發生的,如能真正拔陰反陽,不但不剋,反而相成。其中包含著充分的辯證法因素。這裡僅以自身的五行相成闡述如下。
木土關係:木主真主意,但木必須把根深紮在土裡,才能牢固,即必須對遠大理想有堅定的信念(土),他的主意(木)才能真不動摇。
土水關係:土必借水力,生長萬物,或製造器皿,方能發揮功用。人雖有忠厚樸實的性格(土),必借智慧(水)才能有作為,成事功。
水火關係:水雖能養萬物,但太冷也不能生長,必借陽光(火)以生温,方能利益萬物。在人身則須「水火既濟」,心腎相交,方能却病延年。
火金關係:金屬欲全其功用,是離不開火的。人雖明理達時(火),但必有大的容量和斷力(金),才能成其大用。
金木關係:金性是能說善辯,義氣圓活(金),但必須以仁字為核心,遇事有真主宰(木),才能始終不渝,和而不流,終有成就。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以「水生木」來說,汪洋大海裡到處是水,為什麼連一棵樹也没有,只因没有土,所以水想要生木,必須有土,如此看來,五行的生剋順逆,相輔相成是極其奥妙的。
 
五行性的精髓
先生對五行性理的研究確有獨到之處。晚年曾告訴人們,欲徹底撥陰反陽,永光明天性不受污染,必須明確五行性之精髓:「欲生真水必認不是,欲生真金必找好處,欲生真土必認因果,欲生真火必達天時,以上這四樣都達透了,才能生出仁德而達全體的陽木。」
所說的認不是如能達到真處,就是儒家「慎獨」的功夫。即真正認識到自己心性中的陰面,遇事稍一生錯念,剛一動煩惱,即認識到它的「不是」,因為它足以污染自性,這乃是最大的「不是」(錯誤)。作到這一點,才能生出智慧的真水,也就是徹底「撥陰」的功夫。所以先生說:「認不是是明心丹」。
所說的找好處不僅從好人好事中找到好處,即從壞人壞事中,也可找到反面好處。心中長存他人的好處,才能生出義氣的真金,這也是徹底「反陽」的功夫。所以先生說:「找好處是暖心丸」。
所說的認因果即認識到天地間的一切事物,没有無因之果。有因才有果,果是由於一定的因緣而發展變化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切果,都是來自一定的因。只不過是有的因尚未被我們所發現。能明白這個道理,自然就不生怨氣而生出信實的真土。
所說的達天時包含著《老子》「道法自然」的古代哲學思想。先生說:「一個人便是一個太極便是一個天地便是一個陰陽便是一個世界」。意思是說,小而一身的心性陰陽消長與大而天地時代變化的規律,是息息相通的,都按一定的規律運行著。如能按著它的規律行動處世,則昌。反其道而行之,則亡。這就是明理達時的真火。
認不是找好處認因果達天時,這四樣都達透了行真了,才能立起通權達變陽剛中正仁德的真木來,木是達全體的。最後達到「五行攢簇」渾然一體,不分五行了。當然,這也是很高超的修養之道了。
 
五行率性法
為了更好的發揮性理療病的作用先生又發明了「五行率性法」。又稱「問性法」。
明確了疾病是由於五行性中某一行的陰面或由於缺少某一行而致病者便可用口呼規定某種字音的方法,來淘汰陰氣以補陽氣,從而癒病,這就叫「五行率性法」。
作法是選擇適當的時間在空氣清新,環境寂靜,最好有樹木的地方,靜靜的站立,排除一切雜念,身心輕鬆自然,針對五行性理的要求,口呼規定的某兩個字音。第一個字短些,第二個字音可適當拖長。如呼「主意」時,「主」字音要短些,「意」字音便可拖長,以不費力為度,聲音不可太高,也不可過低,以自然為主。每呼完一次要稍停,再呼下一次。一行的字音要連呼多次,然後再呼下一行的字音。站立有困難者,也可坐著呼。如有肝病,要呼「主意」(有正見和主意屬陽木)。心髒疾病呼「明理」(明理達時屬陽火)。脾胃疾病呼「信實」(忠厚信實屬陽土)。肺髒疾病呼「響亮」(義氣響亮屬陽金)。腎髒疾病呼「柔和」(文靜柔和屬陽水)。
木剋土的病可呼明理達到木生火,火生土的要求。女子木剋土則呼柔和,使木向水上行。土剋水的病可呼響亮,達到土生金,金生水的要求。女子土剋水則呼明理,使土向火上行。餘可類推,如能認真實行,確有却病延年,巧奪「造化」之功。
在問性的同時如能配合呼吸和適當的動作,則效果會更好。每呼音一次之後,可隨著自然吸氣,意念下沉,然後再呼下一次。
問性場合不方便時可只吐音不出聲,意念專一,亦能收到同樣效果。

生氣八大危害 – 損傷免疫系統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被醫學界視為人體發病的『內因』,其中尤以生氣最為重要,對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傷害。
文/洛杉磯時報
令皮膚長出色斑
美國的醫學人員對5,000名臉上長色斑的女性研究顯示,當她們處在情緒的低谷時,任何藥物對色斑的治療都顯得不盡如人意,而當其中一些女性的人際關係得到改善時,她們的色斑可以不治自愈。「當人生氣時血液大量湧向面部,這時的血液中氧氣少、毒素增多。而毒素會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圍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症,產生色斑等皮膚問題。」醫學人員分析道。
引起胃潰瘍
生氣時腦細胞會工作紊亂,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並直接作用於心臟和血管上,使胃腸中的血流量減少,蠕動減慢,食慾變差,嚴重時會引起胃潰瘍。同時還會導致人吃不下去飯。
加快腦細胞衰老
生氣會加快腦細胞衰老,減弱大腦功能,而且大量血液湧向大腦,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這時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氣最少,對腦細胞不亞於毒藥,憤怒時的思維混亂就是大腦缺氧的明証。
令心肌缺氧
每一次的生氣都會引發心跳加快,心臟收縮力增強,血壓升高,血液變黏稠。大量的血液衝向大腦和面部,會使供應心臟本身的血液減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臟為了足夠的氧供應隻好加倍工作,一通亂蹦,於是心跳更加不規律,也就更致命。
傷肝
生氣時機體會分泌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從而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增加。
引發甲亢
生氣令內分泌系統紊亂,使甲狀腺分泌的激素過多。甲狀腺是身體中參與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當你感覺到熱血沸騰的時候就是甲狀腺受到刺激了,久之會引發甲亢。
傷肺
情緒衝動時,每分鐘流經心臟的血液猛增,對氧氣的需求也就增加,肺的工作量驟增。同時由於激素作用於神經系統,使得呼吸急促,甚至出現過度換氣的現象,肺泡不停地擴張,沒時間收縮,也就得不到應有的放鬆和休息,從而危害肺的健康。
損傷免疫系統
一旦生氣時,大腦會命令身體製造一種由膽固醇轉化而來的「皮質固醇」。「皮質固醇」是一種壓力蛋白,如果在身體內積累過多,就會阻撓免疫細胞的運作,讓身體的抵抗力下降,甚至會讓免疫系統昏了頭去攻擊身體的正 常細胞。
《生氣容易得腫瘤,全世界都知道》
史丹福大學做了個很有名的實驗,拿鼻管擱在鼻子上讓你喘氣,然後再拿鼻管放在雪地裏十分鐘。如果冰雪不改變顏色,說明你心平氣和;如果冰雪變白了,說明你很內疚;如果冰雪變紫了,說明你很生氣。把那紫色的冰雪抽出1~2毫升給小老鼠打上,1~2分鐘後小老鼠死了。而且紫色冰雪的成分都研究出來了。所以生氣容易得腫瘤,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臟腑與陰陽五行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繫六腑和其他組織器官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在生理功能上各司其職,用陰陽五行理論來說明相互之間依存、制約、協調,乃至與自然界的關係。並認為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些關係是平衡的,如果這種平衡遭受破壞,人體就會生病。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裡的『色』說的是物質,『空』為能量。而『蘊』,『藏』也。古代臟為『藏』,故『五蘊』指的是人體中五個『蘊藏』能量的地方,也就是五臟。
在《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中提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同樣是說明了『五臟』的功能是用來藏人體的精氣,由於精氣是一種能量,不是實質的東西,也沒有固定的形態,所以能量能充滿空間,但不具實質的形體。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故『五藏』各為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
『臟』之五藏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
主血脈和神志。在體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心為全身血脈的總樞紐,心臟通過血脈將氣血輸送至周身。心又為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心(相當於現代認識的大腦的主要功能),能主宰人體五臟六腑,並負責管理人體的精神活動。若心的功能良好,則可見精神飽滿,思維清晰、聰明敏捷;若心的功能失調,則會表現健忘、精神萎頓、思想反應遲緩等問題。
主疏泄、藏血、藏魂和主筋。在體屬筋骨和四肢。
疏泄即疏通、調達之意,肝維持全身氣(機)運行的流暢,若肝的功能失調,則氣(機)會受阻,從而引致身體機能失調。透過肝的疏泄,氣(機)保持流暢,則可調和情緒。若肝失疏泄,肝氣鬱結,便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如抑鬱及憤怒等現象。
肝有負責貯藏血液及調節血量的作用,當人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多餘的血液便會藏於肝;當運動或工作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便會將貯藏的血液輸送全身。如肝血不足,肝則無血所藏,不能濡養於目,並會引致兩眼乾澀昏花,《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故肝又有藏魂的功能。
筋的活動與肝有著密切關係。若肝血不足,則無法滋養於筋,便會引起抽筋、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此外指甲的健康亦倚靠肝血的滋養。若肝血充足,則指甲會顯得紅潤有光澤,若肝血不足,則指甲會變得軟薄、脆弱及蒼白。
主運化和統血。在體屬整個消化系統。
當食物進入身體後,脾提取食物及飲液的精微營養物質,稱為『水穀精微』。然後這些水穀精微會用以生化氣、血及津液,運行全身。水穀精微中的水液會由脾上輸於肺,經肺的宣發肅降送達全身。而另一部分的水液則會下達於腎及膀胱,化為尿液排出體外,這方面的功能稱為『運化水濕』。
脾並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的作用,若脾氣健運,氣血生化充足,氣可有效地固攝,使血在脈道﹝即血管﹞內行走;若脾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會溢出自己的路徑,從而引致嘔血、便血、皮下出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的失調症狀﹞等病症。
主氣,司呼吸,宣發肅降。在體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肅降的特性,可表現在肺吸氣時,將自然界的『清氣』往下輸送,並將脾傳輸的津液和水穀精微向下布散,並將代謝後的無用水液下輸膀胱。此外,肺亦有肅清呼吸道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及健康。
而宣發的特性,可表現在肺呼氣時,則將體內的濁氣排出。此外,並透過汗液分泌的調節,將衛氣宣發至體表﹝中醫稱為皮毛或腠理﹞,將濁氣發散並排出體外。
主藏精和水。在體屬腦與泌尿系統。
腎藏精,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又精生髓,而髓則負責營養及製造骨骼,先天的腎精不足,會出現骨骼發育不全、腦門遲閉、牙齒疾病等病症。腎又主水,在調節人體津液代謝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腎將有用的清液分開,並將濁液排出體外,成為尿液的作用稱為『蒸騰氣化』。
臟腑與陰陽關係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臟腑裡,臟為『陰』,腑為『陽』。
肝與膽,臟腑陰陽互為表裡;心臟與小腸,臟腑陰陽互為表裡;脾與胃,臟腑陰陽互為表裡;肺與大腸,臟腑陰陽互為表裡;腎與膀胱,臟腑陰陽互為表裡。
『腑』為消化系統,通過『腑』將消化、吸收的東西轉換為能量,儲存於『臟』,符合陰陽裡『陽發陰收』的現象。
腑,《內經》為『府』,為府庫的意思。六腑基本的功能是受納、消化、吸收及排泄,並分別清濁、傳送糟粕。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下移腸道,小腸進一步消化,並分別清濁,吸收其中之精微物質。膽分泌膽汁入小腸中以助消化。大腸接受小腸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水份,其餘的形成糞便排出體外。殘餘的水液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輸至膀胱。而三焦則是負責其中聯繫的功能。
臟腑與五行關係
《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醫根據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臟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剛韌又可舒展,故有疏洩功能之肝屬木;火性溫熱而炎上,故溫煦又易上炎(病變時,有舌尖發紅且痛、臉部紅赤等現象)之心屬火;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故主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又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脾屬土;金性清肅收斂,故主宣發肅降功能之肺屬金;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故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之腎屬水。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剋: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
五行相生實際上是一個消長的概念,『生』指的是『提供』的意思。如腎(水)藏精,肝(木)藏血,腎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脈,脾(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金),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土)主氣,腎(水)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於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五行相剋實際上是一種制約的關係,『剋』則為『影響』或『傳導』的意思。如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郁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氾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太過,即火克金。

有趣的五行生剋治心病案例

文 ◎ 胡乃文


、元時期有一位很有名的好醫生,叫朱丹溪,他曾經治療一位因為太太死了而陷於極度悲傷中的病人。

中醫界認為:「七情的喜能傷心、怒會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悲傷會傷到肺,丹溪先生一看這個病人,就知道是因為悲傷過度而生的病。丹溪先生利用了中國古時候常常運用的心理治療法——五行生剋法治病。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而與之對應的五臟為肝、心、脾、肺、腎。五行和五臟,都有著同樣的相生相剋的關係。相生就是:肝生心(木生火)、心生脾(火生土)、脾生肺(土生金)、肺生腎(金生水)、腎又生肝(水生木);相剋就是:肝剋脾(木剋土)、脾剋腎(土剋水)、腎剋心(水剋火)、心剋肺(火剋金)、肺剋肝(金剋木)。

又每一臟都有所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肺藏魄、腎藏精與志。心理的疾病就是神魂意志的失常,就可以利用五臟所藏的生剋關係,治療心理的疾病。

悲傷是肺金的毛病,金能受火所剋,火就是心,丹溪先生就用心火剋肺金的方式治療。

用心的喜悅治療肺的悲傷

丹溪先生一面給這個男人把脈一面說:「你呀,好像懷了好幾個月的身孕,大概再過沒多久就要生產囉!」病人明明是個男的啊!他一想我怎麼會有孕呢!愈想愈覺得好笑,爬起來就說:「你這個庸醫呀!」就走出診所了。

這位先生逢人就說:「你們都說朱丹溪是個名醫,什麼了不起的?連男人的脈還說不準呢!說我有身孕,還說多久多久後可以生小孩。你看看多好笑。」見一個,說一次,說一次,笑一次,就這樣,病就不藥而癒了。

像這樣子用心的火來剋金,「心之志為喜」,用心的喜悅來治療肺的悲傷,這個病就很快的好了。古時候的醫師,利用七情或五臟六腑的五行生剋之法,治療情緒的病,蠻有效的。

假如說是「神」傷了,也就是心火的病,可以用腎水來剋它;能利用腎所主的「精」或「志」來剋心之「神」,這樣就可以治好了。例如:悲傷過度就是「魄」傷,魄傷了的時候,就必須要用心「神」之喜來治療這個悲傷的情。利用這樣的方式,常常可以把所謂的「七情」給治好了。

看淡放下 身體最佳平衡

除了用這種方法來治療以外,做一個精神不緊張的人、不煩惱的人,就不容易犯心理疾病了。怎樣才能做一個精神不緊張、不煩惱的人呢?很簡單,就是把人的慾望、執著放得越淡、越少就越好。

我建議,不管你是正常的健康人也好,或是有病的人也好,從現在開始把慾望放得淡一些,將來得這種「七情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的病)的機會就會減少很多了。

另外,通過現代醫學研究知道,當一個人不緊張、不煩惱,身體處於最佳平衡狀態時,患腸胃病或心臟病的機會也會比較少,睡眠品質也會比別人好。除了這以外,自身的防禦及抵抗能力也會比較好,受風、寒、暑、溼等天氣不正常而引發的感冒等疾病,也會比較少。◇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養生輯錦(四十一)中醫至境是養生-養生至境是養心 (值得閱讀、收藏的概念)

1.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 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2. 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裡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4.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5.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6.暢通的經絡需要:清淨心。一切七情六欲都會破壞清淨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7與其相信藥物,相信檢查的資料,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8.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饑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9.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10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11.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12.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13.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14.凡人欲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15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
16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
17. 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放下、曰回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頭,病者頓愈,迷者頓覺。此真無量壽者。
18.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19. 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是嗔恚心起。這個時候一定要安然順受,讓心安定。然後慢慢調理,健康很快恢復。心安才能氣順,氣順才能除病。否則心急火上,肝氣受損,加重病情。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
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
20. 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21. 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
22 午時屬心,此時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23 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24 靜養法:安坐(臥)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25. 修行要訣: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
具體要求:不許任何部分用一點氣力,包括意念、呼吸、肢體,做到:眼不觀,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口不納,心不想。此是唯一條件。若有所思所聞所覺,即是用氣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氣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氣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內出納,而渾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了動作,或張或翕,此時無我無身無氣無心,天然心歸本位。所謂引火歸元,又名水火既濟,為治療百病之總訣。
26. 為了養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到底怎麼回事?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了。為了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他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復啃過,怎麼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養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遠離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會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槍,就是遇上,刀槍也不傷他。為什麼?因為他不把死當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沒法了。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經不再怕死,那麼死也就不再是問題。生死這一關過去,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夠長生。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27 人有病,人還不以為有病,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28 天天三更半夜還在網上的人,本身就是養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謂的名醫也是這樣。還有,他們的心量也是斤斤計較,試問這樣的人連自己都保不住,還怎麼醫人呢?
29 別貪那個小便宜,大便宜也別貪。一個貪字就含著禍。貪,患得患失會導致人得心臟病。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現。
30. 不要天天想著吃什麼補陰,吃什麼壯陽。記住了,運動就可以生陽;靜坐就可以生陰。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用。
31. 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裡,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32 人在松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33 什麼是悟性?什麼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處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擾的人總是把簡單的事情看複雜了、做複雜了。繁和簡其實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聰明的人看到的是簡單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複雜的一面。
34. 現代的醫院和法院差不多,動不動就給病人下了死刑判決通知書。而好多情況下,是把不該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為什麼這麼說呢?就以“癌症”為例,癌症現在在人們的心裡=死刑。其實如果我們不叫它癌症,那麼對於病人來講,就等於給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機。所以我講,現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嚇死的,是被精神壓力折磨死的。同時也是被醫院折磨死的。因為你一旦被診斷成了癌症,那麼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處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為你是癌症。事實上講,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從心生,一切病從心治。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有生機。找到了這個生機,對症而治,你就會康復。
35 現在是一個競爭,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亂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競爭是什麼?競爭就是把人們引入無限的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競爭,一方面又談什麼構建和諧社會,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36. 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生下來,他的命運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數的。他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如果能順著他的運數去做,就會平安無事。有悟性的人會發現、知道自己的運數,知道他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所以養生絕對不是簡單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羡慕別人,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麼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面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37. 很多人一聽到醫師宣佈自己得了重病時,往往都會顯現出一副無辜的模樣,希望用切、割、毒、殺等外來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會沒來由地產生嗎?世上絕對沒有這種「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話,通常患者都會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經一連熬了好幾個通宵;有些人會說,自己最近吹了冷風、淋了雨;有些人則說,工作的壓力很大,常常頭痛又失眠。事實上,諸如此類現象,都是導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話說,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覺性夠的話,自然能夠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標。
38.沒有怕吃虧的心,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心。換句話說,就是你能吃虧,別人就是要你命你都捨得,你都給他,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去貪便宜,那你的心還能不定嗎?世人誰能做到?
39.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但願您也能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份自信。
學問深時意氣平,心定則氣平。所以對於一個得道的人來說,觀察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也是相隨心轉的結果。
40. 名為五欲之最難破者,色次之,財又次之,食與睡更次之。名心不死,無以入道。
41 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2. 人只有悟到什麼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後能順其自然,這個人就是神人。懂得陰陽了,懂得順其自然了,你就一定會成為良醫大德了。
43. 什麼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生、長、收、藏的過程。你順應這個過程,採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去調節病人的平衡,怎麼會治不好病呢。
44 簡單和複雜是一對陰陽,越是複雜的事情,往往用最簡單的辦法就可以解決。同樣,看似最簡單的問題,你往往解決起來並不容易,你付出極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決得了。這就和剛柔一樣,柔極能克剛,剛極柔不防。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要有這個思路,遇到複雜的問題要去找簡單的方法解決,遇到簡單的問題不要忽視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就和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就是對問題給予藐視,對過程引起重視。
45. 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個道理。吃飯睡覺有幾個人能順其自然,有幾個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為什麼?因為它太簡單了,正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這就是辯證法。
46 什麼是平衡?平衡就是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哪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失去平衡。怎麼會傷元氣,失去平衡就是在傷元氣。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元氣就會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47. 陰陽之道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任何一對矛盾,如果一方脫離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約了。那它離消失、滅亡就不遠了。你看,當今社會,領導們都不喜歡制約,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貪污受賄,其結果是什麼就可想而知了。陰和陽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個事物的出現,總有另它產生的因素,但同時總會出現另一因素來制約它。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也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道理。所以養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總有一個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時也會有一個制約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藥存在一樣。
48. 什麼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陰的制約了,所以其下場畢竟是……,同樣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這就是失去陽對他的制約了。
如何具有大智慧,沒有博大的胸懷,哪來的大智慧。
49. 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也要應時,到什麼年齡就要學他這個階段應該學的東西,否則就是不應時,不順其自然。但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幼稚園到大學,有多少是學了應該學的東西。小時候應該學什麼,應該學德,學孝道,接著學識字斷句,再往下學如何做事。到青年學如何優生優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學習養生之道。到了老年,學放下心態,安享晚年。繼續教育學什麼,就是要學這些。
50. 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藥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於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系鈴人。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51. 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死神就會找到你。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52. 當你把什麼學問理解到她是非常簡單樸素的時候,這時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還感到她是那麼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那是你還沒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見到茂密的樹葉,而沒看到她的根本,這時候你還是處於“有”的階段,沒有達到“無”的境界。一切離不開陰陽,萬事萬物離不開陰陽。這個根本就是陰陽。知其一,萬事畢。
53. 凝神定氣,物我兩忘。---養生的真諦。
54 五行相生相剋的應用:凡是因五臟太過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對治。同樣,凡是因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決。這是運用五行的根本原則。
55 現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質生活方面下工夫,這種追求的後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們對於物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旦這種欲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們的就是無止境的痛苦。其實,物質能帶來的享受,精神也能;藥物能治療疾病,心理療法也能做到。所以,我們用一生來追求財富,不如用一生來培養出一種好的心態,讓我們的精神達到一種超凡的境界。
56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願我們都能擁有這份自信。
57. 很多重病或絕症,都只有一個理由:恨。當這恨沒了,病也必一起消失。這世間最難解的是綿延不止的恨,固有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58. 故求長壽無病,常強肉身。欲強肉身,當調伏精氣神。欲調精氣神,當拒絕擾亂之賊。欲杜此賊,當先攝心。欲求攝心,當化貪嗔癡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學心戒。但空口言戒,無益於事,必求開慧,方不為所愚。欲求開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學靜坐。(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