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紀錄整理所收尋到有關身心健康的資訊...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養生:早中晚用鼻「吸、憋、呼氣」排毒

(台大護理長提供)


感謝朋友傳這篇健康文章給我,使我明白為什麼血壓升高時,就去爬山,在山上伸臂呼吸,及拉筋甩手,回來後再量就正常!願我好友都來做這運動,為了您的健康,請做養生深呼吸!! 國外實驗:深呼吸會加速消除體內毒素的速度。往往這種深呼吸及運動所帶來的清理速度,是平常的十五倍。有太多的人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呼吸,所以每三個美國人,便有一人致癌。不過在運動員方面,致癌的比率僅有七分之一。知道原因嗎?因為運動員的血液能充份得到最重要的維生元素-氧,同時他們身體的免疫系統,發揮最大的功能,來推動淋巴系統的活動。要想好好清理自己體內的系統,你就做最有效的呼吸法:那就是每吸一個時間單位,便得彆氣四個時間單位,吐氣兩個時間單位。 【1 : 4:2】例如:你吸氣花了四秒鐘,那麼彆氣就得十六秒,吐氣八秒。1.為何吐氣得花兩倍的吸氣時間呢?那是要讓你的淋巴系統能充份排除毒素。2.為何彆氣得花四倍時間呢?因為這樣才能使血液充份地利用氧氣和推動淋巴系統。所以當你呼吸時,你吸足呼盡,把體內血液裏的毒素完全排光。
每天三次,每次來十個深呼吸。持之有恆地去做,它的效果遠勝過食物和維他命丸所能提供給你的。
方法 : 用鼻子吸氣5秒 ,憋20秒,呼出 10秒,計35秒為一次,一天分早中晚 各做十次;方法很簡單, 持之以恆效果才會大


後記: 補充一下,這個類似吐納的動作,最好一開始是用鼻子吸氣,舌頭上頂(因為入的氣脈循環,剛好在嘴巴這個地方沒有接上,要是舌頭上頂,剛好把迴圈接上),,把氣從上經過頭頂,之後經過喉嚨,往下經過胃部,到達丹田。 儘量把氣留在丹田。 到憋不住的時候,再把氣從丹田,按與原來相反的路徑從鼻子呼出。

人體有三大排毒的途徑:

人體有三大排毒的途徑:

第一條:通過輸尿管把尿液排出的通道,這是體內排出毒素的最大一條通道 。

第二條:通過大便把內體髒東西排出體外,其實毒素從尿中排出去對人體來講更爲重要,因爲,人就是10天不大便,對生命也沒有什麽影響,但若三天不小便,那這人就比較危險了。

第三條:是毛孔,通過發汗把體內的毒素排出去。

膀胱經是掌控尿液和汗液這兩條通道的,所以這條經絡一定不可以被堵住,另外,膀胱經是直接連接髒腑的,膀胱經是從眼部的精明穴到小腳趾外側至陰穴。 膀胱經上的穴位:

1, 精明穴——治療眼疾的第一大穴位

2, 攢竹——對熱症效果很好,比如,眼睛紅腫,按摩此穴位,立刻見效。

小技巧:

1, 用10個小手指肚每天疏理頭上的膀胱經50次,可通鼻,治療眼疾,頭痛,癫痫,

2, 經常敲打臀部和大腿的後側,可以減肥,還可以排除體內的寒氣,對身體是個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
2, 胃經——

天天培育我們的後天之本。胃經暢通無堵,讓人睡的香,胃口好,臉色紅潤,還可以讓人返老還童。胃經是管理腸胃功能的,腸胃功能一旦失調,整個人就會虛弱下來。

太陽高高照,胃經送福到,我是足陽明胃經小姐,我起于面部的承泣穴止于足部的食指曆兌穴,我的走向面部、頸部、胸部、腹部、腿足部,我的經絡的上共有43個穴位,遍布最多的在腹部和胸部,則我的經絡不通會整個經絡的部位感覺不舒服,我的循環在辰時,7點到9點,所以在這個時間我們一定要進食早餐哦,如果你已是胃經不通的症狀者,可用甜橙、檸檬、佛手柑、天竺葵、檀香精油等來按摩。

備注:(胃經上的穴位)

1, 承泣:可以快速緩解迎風流淚,青光眼,

2, 四白:如果出現黑眼圈,眼睛脹痛,酸涉,近視,堅持按摩四百,很多問題就可以消失了

3, 頰車:面部神經麻痹,夜裏磨牙,咬牙,按摩此穴有很好的效果。

生活小技巧:

1,在軟床上跪著來回走一走,這樣體內的氣血就很容易流到膝蓋上去,這些新鮮的氣血就相當于膝蓋上的潤滑油,可以治療中老年人常見的膝蓋酸痛,腿腳不靈,老寒腿,高血壓等病,高血壓,對年輕人來說就最常見的瘦腿之法。

------------------------------------------------------------
3, 膽經——

消除疾病,立竿見影,想成將軍,先有膽氣。大解身心煩憂(人生氣就會在肝那裏藏著,藏的太多後,發泄不出去,到膽那兒堵住了,就成了膽囊炎,膽結石,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濁氣排出,肝髒跟外界沒有通路,她只能借助膽經這條經絡,)

膽經不通的表現:

1, 膽有了問題,通常就是膽汁上溢,早上起來就會口苦,

2, 臉上像蒙了一層灰,

3, 經常偏頭痛,坐骨神經痛或乳腺方面的問題,

4, 婦科病也是由膽經所主,

5, 有的人一會冷,一會熱,也是膽經不通造成的,

6, 有的人經常歎氣,兩肋痛,都是膽經淤堵有關。

足少陽膽經是我們中醫經絡中最重要的一條經絡,起于面部的瞳子療穴,繞過耳後經過頸部,胸部、腹部、腿部、足部無名指止。經絡共有44個穴位,遍布較多的在面部和小腿足部,因膽經不通者會引起頭痛、偏頭痛、耳鳴、乳腺疾病、膽結石、靜脈曲張等,我的循環在二十三點至一點,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此時入睡頭腦清醒,面色紅潤,早上起床敲打膽經效果更加。

如以出現病狀可用葡萄柚、天竺葵、杜松、來按摩肝膽經。現在肝經、胃經、膀胱經3條足陽經已跟大家進面,接下來更精彩,不要錯過哦! 腎精:我是足少陰腎精,我之所以這麽早來的原因是給你們送健康來啦,我起于足小趾的湧泉穴止于胸部上方的俞府穴,走向循行足部、小腿、大腿、腹部、胸部,共有27個穴位,遍布比較多的穴位在腹部和胸部,問題表現明顯的在腹部和腿足部,腎乃先天之本,我的循環在酉時最旺,則是現在17點到19點,在此次按摩我可以起到很大的保健作用哦,如果想解決因我引起的病痛,就可搭配依蘭、天竺葵、快樂鼠尾草、姜油、檀香等。

膽經上的穴位:

1, 肩頸穴:治療痛症,乳腺疾病,淋巴結核,

2, 淵穴:質量乳腺增生,肋間神經痛,腋窩出汗。

-----------------------------------------------------
4, 脾經——

化掉任何慢性病,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您就能收到健康知識的信息。我是你們的好朋友足太陰脾經公主,我起于足大腳趾的隱白穴止于胸上方的大包穴,我的走向由腳到腿,腹部,止于胸部。我的經絡上共有20個穴位,我的經絡不通會引起肌肉松弛,乳腺增生、消化不良、月經不調,風濕等,脾經在中醫來講是非常強大的作用,被成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的循行時間在9點—11點,此時間按摩我可以迅速增強人體的氣血, 可配合姜、甜橙、檸檬、茴香、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經常按摩脾經,可以增強人體的氣血運行,爲防病治療疾病儲備最大的能力,按摩小腿脾經,肥胖者可以變瘦,瘦者可以增胖。長在舌頭上的口瘡,揉心經上的少海穴可以消除,長在嘴唇上的口瘡,多揉小腿脾經上的穴位可以解決。

------------------------------------------------------
5, 肝經——

保命的萬靈丹(中醫百病從氣生,氣從那裏生,從肝那裏生,氣大傷肝,所以平時要少生氣,一氣病就擋不住了)朋友們,起床了,趕快來敲打肝膽經保健康咯,足厥陰肝經是人體較重要的一條經絡,起于足部的大腳趾內側止于胸部的大敦穴,循行走向、足腿部、腹部胸部,經絡穴位14個,肝經絡不通會引起,乳腺增生、慢性肝病、月經不調、子宮問題。循行時間1點—3點,再次期間按摩可增強五髒的功能。

可配合快樂鼠尾草、洋甘菊、迷疊香、佛手柑、薰衣草等精油按摩效果更佳。如果兩肋痛,嘴苦,那是肝火旺, 牙痛,腮幫子痛,口腔潰瘍,鼻出血,尤其是舌尖長泡,就是心火盛,這時候火已經不在肝上,要多按行間穴。

百病從心生,要想去掉心病,就得去肝火,就得增強肝的解毒功能,肝的解毒功能一旦增強了,血液就清潔了,就不會得高血脂了,好多慢性病都出現在肝髒上,只有把肝髒這個解毒工廠建設好,經營好,人才不會不得病。若經常頭暈,有氣無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到醫院一檢查是心髒供血不足,這其實是肝的功能弱了,肝給心髒補充的氣血不足,所以需要調理肝髒,。

----------------------------------------------
6, 大腸經——

皮膚和肺的保護神親愛的姐姐們,快點起床啦,你也要上廁所啦,手陽明大腸經是人體治療便秘、腹瀉最好的一條經絡,起于食指的商陽穴止于面部的迎香穴、循行手部、手臂、頸部、面部等,經絡穴位20個,大腸經不通時會引起便秘、腹瀉、腸胃問題、眼睛幹澀、腫脹等,循行時間5點至7點,再次期間不大便的屬大腸經不通,可用天竺葵、葡萄柚、甜橙、檸檬等精油來按摩可起到治療保養的作用。

一, 大腸經上的穴位 1,迎香穴:治療鼻炎

-------------------------------------------------------------
7, 三焦經:

今天你排毒了嗎?手少陽三焦經是排毒較好的一條經絡,起于無名指的關衝穴止于面部的絲竹空穴,循行手部、肩頸部、頭部、面部等,經絡穴位20個。三焦經不通會引起手臂麻木、肩頸酸痛、肩周炎、喉嚨痛、嗓子幹、偏頭痛、眼部皺紋等、循行時間21點—23點,再次時間按摩和敲打可起到保健的作用,如已出現三焦經不通引起的問題可用尤加利、薄荷、薰衣草等精油按摩效果更好。

-----------------------------------------------------------
8,小腸經——

主治液病,手到病除太陽高高照,浙江國珍送福到。我是手太陽小腸經,小腸有一個主要的功能叫分清泌濁,就是把從胃消化來的食物中的營養東西吸收了,把糟粕的東西排出去。我的經絡走向是從小手指的少澤穴到手臂,到肩膀後側,到耳後繞過耳朵到聽宮穴止,經絡穴位19個,循行時間 。按摩小腸經可改善肩頸和頸椎疾病,並能起到大腦供血的作用,可配合天竺葵、小腸經主液,所有與液有關的疾病,如月經,乳汁,白帶,精液以及現代醫學所說的胃液,胰腺,前列腺等,都可以疏通小腸經。

--------------------------------------------------------------
9, 肺經:

肺經可以治療與肺相關的毛病,肺開竅于鼻,所以鼻子的毛病與肺經有關,還與喉嚨有關,所以嗓子的問題能從肺經上得到解決。打通經絡,最重要的目的是排除濁氣,好多人一揉肺經就老打隔,這是非常好的現象。肺經上的穴位: 少商穴:治療急性咽喉腫痛魚際穴:是肺經的火穴,清火的效果意料的好 太淵穴:肺氣不足,人才活的有精神,此穴專門補穴,經常揉揉就有使不完的勁。

----------------------------------------------------------------
10,心包經——

救人性命,可以調節心髒功能,是心髒的保護神,平時敲打心包經,相當于爲生命上了雙層保險。心包經是從乳房的正中間走到手臂, 心包經上的穴位:天池穴:位于乳頭旁一寸處,治療乳腺增生,乳腺炎等乳腺系統疾病和淋巴結核,

--------------------------------------------------------
11, 心經——

百病除根,心經主要是調節情志的,每天捏2-3次,每次3分鍾,心裏便覺得很輕松,很清爽,預防墜肉,心經的起點在腋窩下的極泉穴,終點在小指的少衝穴。心經的功能可以治療心髒原發的疾病,可以治療情志方面的疾病,比如精神錯亂,抑郁症,手掌心老是發熱,手掌出汗,心經上的穴位: 極泉穴:可以改善咽幹,煩,渴,淋巴結,調整心律,心包經——治療心血管病,冠心病, 心經——情志方面的問題

----------------------------------------------------------
12,腎經——

激活先天之本,何懼疾病衰老 腎經是從我們的湧泉穴起,循環到頭部,補腎是需要一輩子來完成的任務,腎氣強壯就不會衰老。腎經上的穴位:

1, 湧泉穴:經常刺激按摩她就不容易衰老。

2, 谷穴:治療糖尿病,煩躁口幹,遺尿,遺精,如果總想喝水,心老起急,就是心火比較旺,揉按此穴就可以把心火降下來。
3, 大鍾穴:治療失音,腳後跟痛腎經上的穴位都可以治療咽喉疾病,因爲腎經本身就是通咽喉的。

-------------------------------------------------------------
13,督脈——

主一身陽經。人體太陽升起的地方,督脈強壯,才可以頂天立地穴位: 大椎穴:祛除熱毒,抵禦風寒,感冒發燒的時候,不要吃藥,就在次穴撥罐,刮痧。

------------------------------------------------------------
14, 任脈——

打通任脈,萬毒不侵調理任脈時,要注意三點:

1, 拿艾條熏蒸肚臍眼(神阙穴),這個有大補的作用
2, 在中碗和下面的氣海撥罐,可以起到調理五髒六腑的作用,調神安心。
3, 經常推腹,揉昙中血。技巧: 跪膝法睡前做,可以引起氣血的速度,直接把氣血引到膝蓋上,而剛吃完飯後,需要氣血充盈在腸胃上,如果直接引在膝蓋上則不利于消化。按摩經絡上的穴位診斷:

1, 酸——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把氣血多引點進來,就不會酸了,比如經常不爬山的人,一爬山腿就酸了,就是氣血不足,相對而言,酸是一件不錯的事情,證明經絡已經通了,就是暫時缺點血,需要補一補,

2, 酸痛——缺血的同時還沈積了一點淤血,撥罐是最好的。

3, 脹——氣很足,是愛生氣的那種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會脹,此時不要撥罐,否則會更脹,

4, 脹痛——火力比較壯,愛生氣,脾氣大,表明體內氣有余但血不足,等于血分配的不好,

5, 痛——有血淤,要撥罐。

經穴是治療慢性病的,中醫說,久病入絡, 三, 斜推腹,敲帶脈

1, 對于年輕人來說:可以起到減肥的效果
2, 對于老年人來說:可以增強大腸蠕動,治療便秘,
3, 還可以緩解頭痛四,在推經絡時,如果痛點比較多,可以拿刮痧的方法,因爲一些淤血長期淤滯在那裏,不把淤血放出來,就會老痛,若挂不出痧來,是氣血不足,需要補一補氣再刮,補氣血可以吃一些補血的食物,比如山藥薏米粥,大紅棗,另外脹痛的時候不要撥火罐,因爲脹痛是濁氣堵在那裏,撥後並不能給他打開個口出氣,反而把堵的東西全部堵在撥罐的部位,讓人更感覺不適。

-------------------------------------------------------------------
來源:黃帝養生

健康文章僅供分享參考: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越運動越胖? 如何真正燃燒你的熱量?

上一期關於走路運動的主題提到了走路運動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罹癌風險都有醫學上的實證效益,對於雕塑體態和維持體重有有幫助,對大多數的民眾來說都是很好的運動選擇,但消耗的熱量並不多,若以減重消脂或強身健體為目的,運動設計就應該考量更多的因素。
影響運動中能量消耗的最基本因素分別是強度和時間,運動強度愈強、運動時間愈長,能量消耗一定也愈多。食物中的能量來源包括醣類(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細胞、肌肉等組織、催化生理反應、維持生命機能的重要物質,一個小時之內的運動在能量消耗上通常很少會使用到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除了蛋白質之外,脂肪和醣類是運動中能量來源的主要燃料。
運動時間長或運動強度低的時候,能量來源以脂肪作為燃料,稱為脂肪消耗型運動;反之,運動時間短或運動強度高的時候,能量來源以醣類作為燃料,則稱為醣類消耗型運動。
如果運動中以醣類作為主要能量來源,這類的運動型態稱為醣類消耗型運動。醣類消耗型運動在運動後因葡萄糖大量消耗導致血糖降低,低血糖血液流入腦幹誘使大腦釋放飢餓訊息並產生進食的慾望,飲食中的營養素除了補充流失的醣類之外,同時也攝取了消耗比例較少的脂肪並囤積在體內,因此以醣類為能量來源的運動型態是造成運動減重失敗的主要原因,更甚之者還會使體重增加。
低強度長時間運動的脂肪消耗型運動以脂肪為能量來源的燃料,運動後將血漿中的游離脂肪酸和肌肉中的三酸甘油脂快速消耗。坊間曾經流傳「睡眠減肥法」的謬思,雖然睡眠或者低強度運動使用能量來自脂肪的比例可能高達85%,但是因為運動中消耗熱量的總量很少,所以燃燒掉的脂肪即便比例很高但總重量還是非常地少。在兼顧運動強度和熱量消耗總量的原則下,長時間(30分鐘以上)和中等強度(40%-60%的最大運動強度)是甩脂減重運動設計的重要準則。
怎樣的運動強度稱為中等強度呢?運動強度的定義因人而異,體能好的人小跑步是中等強度,體能不好的人走路就是中等強度了。以每小時8公里速度快步走路為例,對體能好的人而言是輕鬆的中低強度運動並且能維持較長的運動時間,消耗能量多(因為運動時間長)且能量系統以脂肪代謝為主;對體能不好的人而言,這樣的速度不但強度高也無法持久,同樣的運動在體能不佳者就變成消耗能量少而且對燃燒脂肪沒有效益的醣類消耗型運動。
仔細規劃運動找出最大燃脂量的運動強度,讓運動更有效益是非常重要。以走路或跑步為例,速度的應該設定在有點喘但還可說話的強度,並可以持續30-60分鐘的速率。另一個客觀又較準確的評估方式是心跳率,以心跳率來監控心肺負荷並推估運動強度,最大安全心跳率定義為每分鐘心跳次數220減去年齡,以40歲的人而言,最大安全心跳率為,運動中的心跳率以每分鐘不超過180次為原則。最大安全心跳率減去安靜休息心跳率稱為儲備心跳率,假設安靜休息心跳率是每分鐘70次,儲備心跳率就是次,儲備心跳率可以做為計算運動強度的重要依據。的運動強度是最佳燃脂運動強度,所以運動強度底限標準的目標心跳率就訂在休息心跳率再加上的儲備心跳率,也就是,40歲的中壯族群可將燃脂運動強度的目標心跳率設定在每分鐘次,每次運動時間30-60分鐘,大約可以燃燒掉公克的脂肪。選擇正確的運動方式並設定正確的運動強度,可以讓運動不浪費時間並且更有效率更安全。

青春就要無敵 無敵科技讓您的運動更有效率
附圖1
 
快速推估最大燃脂量運動強度的心跳率公式
附圖2
 
無敵健康雲採用世界最高等級實驗室分析,為您檢測您的最大燃脂量對應之心跳率及運動強度,讓您的運動更有效率。
專業撰寫:
-----------------------------------------------------------------
曾國維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健康科學系碩士班 教授
運動能力分析實驗室主持教授
中華民國運動傷害防護協會秘書長

您最適合哪種運動?


運動可以很多目的與益處,有的人想要強身健康,有的人純粹為了休閒娛樂,為了塑身美儀的也大有人在,既然目的有所不同,加上個人體能和骨骼肌肉狀況的不同,對某甲適合的運動,可能對某乙卻會造成運動傷害,所以沒有任何運動是完美且絕對人人合適的
常見的運動種類包括有氧運動、肌力重量訓練與柔軟度運動。『有氧運動』有許多廣為人知的優點,增強心肺耐力和免疫抵抗力,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預防心血管疾病,減輕體重,對洗腎病人也有幫助;『肌力重量訓練』泛指能使力氣增加、肌肉結實的運動,所以可修飾身材;『柔軟度運動』能夠舒展筋骨,後兩者常被用來治療腰酸背痛,或作為其他骨骼肌肉相關症狀保健。因此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這問題本來就因人而異,您除了可以參考下面介紹的部份,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更是諮詢的不二人選。
當您在選擇有氧運動時,這些原則可以幫助您找到最合適的運動。
 運動的型式 主要是全身性大肌肉群的運動方式,例如游泳、走路、騎腳踏車、慢跑、跳舞、跳繩、登山、韻律教室......等。面對這麼多的運動項目,除了自己的興趣喜好,必須優先考慮的是個人骨骼肌肉狀況與運動傷害的問題。例如慢跑、跳繩與有氧舞蹈雖然對增加肌耐力、消耗熱量很有幫助,然而這類運動對承重關節卻會造成衝擊力,脊椎有問題、下肢關節炎或是體重過重的人就不適合,同樣道理,爬山或是爬過多樓梯也是較不適合這樣的族群,這些人必須選擇載重小且部會對關節造成衝擊力的運動,好比騎腳踏車、游泳,不會游泳的人可在水中走路或做做伸展操,也能達到運動效果,對老人家來說,散步、騎腳踏車或是水上運動、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運動的頻率 指每週運動的次數,醫學文獻已經證實一周運動次數若少於三次則無法減重,對心肺耐力的改善也毫無幫物。
 運動的持續時間 指每次做運動的時間長短,一個完整的運動持續時間應包含『熱身運動五到十分鐘、主要運動二十到六十分鐘、緩和運動五到十分鐘』。
 運動的強度 指運動負荷量的大小,這裡介紹兩種簡易運動強度量化的方法。第一種稱為自覺用力係數,以運動時感到吃力的程度換算成此時大約的心跳數,自覺用力係數分數由6~20,6代表休息狀態、20是非常累,6~20的分數約略相對於每分鐘心跳六十到兩百下。第二種方法是先求出最大心跳的估計值,計算法為(220-年齡),最大心跳估計值百分比也是被用來容運動強度及訂定訓練目標心跳。
完整的運動流程中,熱身運動可以做些全身的柔軟操和關節活動,小小的快走或慢跑直到身體熱絡起來,微出汗的小喘程度,相當於自覺用力係數11到12分;進入主要運動階段,在這段過程中,運動強度需維持在目標訓練心跳,目標訓練心跳可以依個人體能的程度訂在高強度、中強度、低強度,高強度約為百分之八十五最大心跳,適合運動員與年輕的健康人;中強度約為百分之七十五最大心跳,適用健康情況良好的老人,低強度約為65%的最大運動心跳,適用一般患病者,這些是較適用的訂法,真正實際的目標強度仍須依個人的情況調整。
測量心跳的方法是在進行主要運動時,每隔十到十五分鐘量一次,十秒鐘的脈搏乘以六即是每分鐘心跳,如此短暫的測法不會影響到運動持續,重要的是掌握到運動的強度。
特殊注意事項:若您有意減重,運動頻率需一周超過三次,運動強度大於百分之六十最大心跳,持續運動的時間至少三十到四十五分鐘才能達到瘦身的目的。
病患的有氧運動強度較低,則把運動持續時間拉長,以高血壓患者為例,血壓控制良好者可以每週進行四次運動訓練,運動強度訂在70%最大心跳,每次持續三十到四十五分鐘,倘若選擇較低強度的運動訓練,則一次持續運動的時間延長為四十至六十分鐘,每週運動次數也增加為五到七次。
老年人的運動較適合高頻率、低強度,同時運動目標強度進展得較慢,熱身運動和緩和運動的時間也要延長,所以整個運動持續的時間較長。
患有糖尿病的人,必須小心留意血糖濃度,只要血糖控制良好,介於100mg/dl~300mg/dl,還是可以運動但是飯後一到二小時的胰島素作用期請不要運動,等到血糖濃度再次穩定即可。運動前可以先補充一些食物如果汁、一片土司......碳水化合物,倘若運動將持續超過三十分鐘,最好每半小時補充一些醣類,所以建議隨身攜帶小糖果以備不時之需。
建議您還是先請教物理治療師為您訂定起初的運動處方,每隔兩個月再重新評估條調整增加運動量

運動分類

一般來說運動分類以FITT系統為主
Frequency:一周運動的頻率
Intensity:運動強度,可用最大心跳、VO2MAX、HRR等估算每人的相對運動強度
Time:每次運動持續時間
Type:運動的型態

一般來說建議每周中強度運動3次以上至少每次30分鐘(衛生署推的333)或者每周5次輕量運動每次30分鐘
一般無法測量最大心跳的民眾可以利用RPE scale來做主觀的強度分級http://www.hksports.net/hkpe/running/supplementary_notes/borg_rpe_scale.htm
而運動型態則分為三種
1. 消耗穩定且不需高度技術(走路、慢跑)
2. 消耗較高且不需高度技術(登山、騎腳踏車)
3. 消耗較高且需要專門技術(球類競技、武術)
依照個人需求選擇所需的運動模式或者訓練才能達到效率最大化

而一般常見的分類: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則是指細胞能量供給的系統不同
骨骼肌內ATP的來源由3個系統提供
1. ATP-PC system
依靠骨骼肌內原有的ATP,只需單一酵素催化,反應極快,只能提供一開始極短期的能量消耗,為及時能源,一般來說訓練30秒~1分鐘會消耗完。
2. 無氧乳酸代謝系統
無氧氣參與,使用葡萄糖和肝醣進行醣解和磷酸化製造ATP,速度較有氧系統快,通常提供3min以內的運動能量來源
3. 有氧代謝系統
氧氣參與,但是無氧閾值很難界定,速度較慢,通常須開始運動後1~4分鐘穩定後才能提供能量

 提供能量順序
1. 細胞內儲存的ATP(每克肌肉含4 mM),儘可以提供幾秒而已
2. 利用肌肉中的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每克肌肉約含有20mM,為上者的五倍,但仍很快就會用完(前面提過約15 秒左右)
3. 中間階段(at moderate levels):做較久的運動則利用氧化磷酸化
  a.  前面五到十分鐘:以肝糖為原料
  b.  接下來的三十分鐘:藉由血液送來燃料,以脂肪酸為主要來源

所以有氧和無氧運動訓練的是不同的能量供應系統,同時會訓練到心肺系統,但是訓練的模式強度時間等因素需各自設計
比方中跑400公尺所用的能量就是無氧+有氧
3000公尺則大部分是有氧系統提供
100公尺則是乳酸系統為主
舉重則是ATP-PC系統+乳酸系統
所以別再相信不會很喘的就是有氧運動這種奇妙的說法了
會很喘純粹是強度太高有氧系統能量供應不足或呼吸肌疲勞,造成過度換氣的現象

經絡與能量

經絡的概念
1970年來,針灸熱潮在世界方興未艾,成為另類醫學的主流,其理論根源於經絡學說。經絡學說?中醫古籍《難經》指出,「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經絡學說涵蓋早期對人體的解剖與生理概念,因時代背景,語言文字的不同,使經絡學說異於現代的神經血液調節。古今中外,人類一樣都有相同的形體,不可能出現相異的解剖生理系統。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祕書長崔玖博士表示:「尤其以針灸的理論基礎『經絡系統』,最令人頭大。」經絡是什麼?《黃帝內經》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縱行的管道,是人身血氣運行,所經過與聯繫的網絡,針灸下針的穴道,就都分布在經絡上。英國學者李約瑟在著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針灸:歷史與理論》指出,經絡系統像是「放射狀毛細血管」的概念,則嘗試從物理學角度,找到支持的證據:人體有許多低電阻點形成的「良導絡」,驗證經絡、穴位的存在。

經絡系統的形成

《黃帝內經》「經脈篇」論述經絡中營氣由中焦發出周而復始,循環無端,走向由肺開始,沿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最後肝脈走完,再接回肺脈,成為循環脈系。奇經中的任脈走腹部正中,督脈則走背部正中線。

穴道與經絡的關係,傳說是用砭石在身體疼痛部敲打,發現有氣感傳且能治病,而發現穴道。內經記載只有160個穴名,至晉甲乙經時增為349穴,到宋朝王惟一鑄銅人時有354穴,清朝再增為359穴,後來補上兩穴,成為目前版本的361穴名。有經絡走向在先,穴道則是由體表部位名稱變成穴道名稱。

穴道是通調經絡的特殊氣聚之所,治療學上有稱「以痛為俞」者,所以將重點放在穴道本身的特殊結構與功能上去探討,研究發現身體有病變時,相應穴位的皮膚溫度、皮膚阻抗和皮膚電位等指標,會發生改變。

何謂「經」、何謂「絡」?他們是相同的,還是各有定義,由《內經》的文義:「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可由絡脈的色澤來診病,可見應指血管而言。現今學者以物理性來看線條,即以人體上縱行的主幹為經或經脈,橫行的支線則為絡或絡脈,而合稱為經絡,有如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來定位。

經絡與臟腑的關係

四肢軀體、頭部體表的氣血與體內五臟六腑是相通的,經絡學說是一種早期生理學,如何發現體表排列有序的經絡,又如何發現其與體內內臟有特定方式相通,在《黃帝內經》並沒有解釋。

12條正經的走向,是按照陰陽來區別的,如肺經為手太陰,由胸部走向指尖,大腸經為手陽明,由指尖走向頭部,胃經為足陽明,由頭部走向趾端,脾經則為足太陰,由趾端走向胸部。心經為手少陰,由胸走手,小腸經為手太陽,由手走頭,膀胱經為足太陽,由頭走趾,腎經為足少陰,由趾走胸;再下來心包經為手厥陰,由胸走手,三焦經為手少陽,由手走頭,膽經為足少陽,由頭走趾,肝經為足厥陰,由趾走胸,與肺經相接。注意的是12正經為古文明史最早的循環觀念(哈維的血液循環是在17世紀提出)。

近代對經絡的研究

1820年代,法國Sarlandiere 使用電刺療法(electro-puncture)。

1836年兩個法國人則介紹了針刺(Acupuncture )和電針療法,這大概是西方創用Acupuncture 這個字的最早記載。

1930年代,日本的清小芳太郎便設計出經穴探測儀。

1950年代初期,日本中古義雄首先測量人體體表的低電阻點,發現可連出26條線(左右對稱24條,正中前後共2條)稱為良導絡。日本學者認為良導絡的產生與交感神經系統有關。

1958年大陸也開始研究,發現低阻點的阻抗,一般為80-100千歐,周圍非低阻點的阻抗值則在600千歐以上,對比非常清楚,且低阻點的分布基本上是循經,90%的低阻點都分布在經脈線上。

1963年韓國的金鳳漢報告找到所謂的「鳳漢小體和鳳漢管」而大陸學者進行大量的探討,尚能發現穴道或經脈線上有什麼特殊的實體結構。

1960到1980年代,大陸方面作了很多利用穴位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蹤的方法來檢測經脈循行,發現在四肢有78%的符合率,並推測與靜脈循環有密切關係。
循經感傳現象
酸麻脹沉重為「得氣」感覺,為針刺治療時重要的指標,這種感覺往往會沿經脈而有上行或下行的情形,大陸將此情形稱為「循經感傳現象」。

大陸學者祝總驤,以叩擊方法聽出經脈的高振動音性,此法用於動物和植物上一樣可找到經脈。四肢感傳路線與經絡路線幾乎完全一致。70年代大陸發現,循經感傳現象的出現率為15-20%,但其中感傳顯著型者不及1%。1977年,北京証明在刺激穴位時,若給予叩擊或進入靜功態,可激發隱性感傳現象,可達70%-100%。大陸學者不止探討了14經脈的隱性或顯性感傳,同時利用感傳現象,探討經脈與臟腑關係。

例如:

1 刺激胃經厲兌或足三里穴,有感傳者的胃電圖變化加大,無感傳者則波幅減弱,二者差別顯著。

2 當膽經胃經肺經和大腸經出現感傳現象時,受試者的腸鳴音變化明顯。

3 刺激腎經的內至陰和膀胱經的承山穴時,感傳顯著者的排尿量也明顯高於無感傳者。

神經生理學對經絡的觀念

循經感傳從生理學而言,包括周邊感受器,傳入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各個環節的全部過程。因循經感傳為一種穩定的生物現象,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可能在中樞系統的某些部位留下的痕跡,或形成某種特定的功能聯繫(稱為經絡模式,或經絡構型),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和結構都依賴于周邊傳入信息和靶組織的狀態,若沒有周邊糸統的實質過程,就不會有中樞特定聯繫的反映或投影,1987年大陸學者胡翔龍和吳寶華提出「以周邊循經過程為主導的周邊中樞統一論」的學說。

可見的周邊經絡現象,如循經皮膚病(1950年法國提出),循經出現的紅線、白線、皮丘帶和皮下出血帶等( 1970年代大陸有346個病例 )。北京李定忠指出,此與真皮層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改變所致,和自律神經系統調節有關。張保真在1980年提出了「軸索反射接力聯動假說」,透過神經纖維和肥大細胞組成的長鏈來傳送經脈的信息,因與血管相關,所以出現了皮膚上的徵兆。

經絡與臟腑間的聯繫

器官功能的神經調節可以通過長反射或局部反射完成。長反射通過中樞系統(含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環節),反射弧較長,局部反射只通過器官內的神經叢即可實現。針刺穴位時,局部損傷產生的反應可使游離神經末稍發生局部短反射,連續推進,就可出現經絡現象,而隨傳入神經進入中樞,上升為意識,從而形成循經感傳,在大腦皮質相應點興奮,便是長反射了。日本后藤道雄首先發現針刺背上俞穴可反射性減少相關的內臟疼痛。

1962年石川太刀雄父子發現機體存在有內臟-體壁血管反射。研究提出:

內臟--皮膚關聯(reference): 當某內臟受到刺激時,經傳入經神、入脊髓後角,可引起相關節段的皮膚感覺過敏。

皮膚--內臟反射(reflex): 當刺激不同皮膚分節部位時,可引起相應內臟器官的功能改變。
12條經脈和324個穴道在目前研究實驗發現,99.6%的穴位與脊髓神經或腦神經的分支密切相關,如心包經與正中神經,肺經與肌皮神經等。身體不同部位的穴位其深部感受器也不完全相同,如足三里穴、合谷穴以肌梭為主,承山穴以腱器官為主,崑崙穴具有更多的環層小體,印堂穴或百會穴則為游離末稍。穴位的神經分布和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屬于相同的脊髓節段,隨著胚胎的生長與分化,無論形態上如何改變,功能仍保持原屬節段領域不變。胚胎早期胚體由40對體節沿胚中軸連接而成,每一分節均由體軀部、內臟部和神經節段,三部分組成。體軀形成未來的四肢和軀,在體表分出有規則排列的皮節區。在一個原始分節內,由神經節段向體軀和內臟分別發出體軀神經和內臟神經。隨著胚體的生長和分化,形成複雜的神經叢,但功能上仍保留節段性的支配關係。這種體表-內臟相關的推理,為經脈-內臟的相關性提供了另一種解說。

生物電性 與經絡的關係

1950年代德國傅爾醫師(REINHOLD VOLL,1909-1989)研究人體電能,發現人體有「電能」分佈在每個細胞內外之間,其震盪頻率很低,電磁波的波長極長,此電磁特性可以表現在人體皮膚上,經設計一個簡單的電流迴路,利用適當的電壓誘導,可測出人體「電能」的變化。由於體內任何組織都可以導電,所以有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等的記錄,經絡亦然。

研究中傅爾醫師驚訝的發現兩千年前中國人繪製的「經絡圖」,與他檢測病人身上「電能」變化的「路線圖」,幾乎一模一樣,於是他發明「傅爾電針」,開啟「能量醫學」的研究熱潮。

傅爾醫師本身是癌症患者,作過膀胱切除手術,因為手術不是很成功,長時間裝著導尿管,一般人裝導尿管,須數日一換。但是,傅爾醫師以自己開發出來的電針,每日測試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以電頻來保持體內「電能」的平衡狀況,竟能不必數日更換導尿管,癌症也未曾復發,直到1989年,死於心臟病,享年八十歲。

目前「能量醫學」仍以EAV(Electric according to Voll)系統佔大多數,此系統以「經絡」為切入點,對整個人體「能量狀況」完整性仍在研究中。
日本的良導絡

1949年,日本京都大學生物學系教授中谷義雄博士與系主任世川久吾博士為主的研究團體,在生物電學實驗中,利用電氣特性研究,發現人體對電流的反應,在身體臟腑機能出現異常或疾病,確實可以藉由人體十二條經絡的電流值變化,測得相關的反應數值,據此與中醫學的經絡理論相驗證,進一步發現針灸學所謂的〝病則應十二原穴〞的說法,與實驗的結果相吻合,經由再深入研究之後,1957年發表其研究成果,此乃著名的--良導絡診療學。

俄羅斯的ARDK

ARDK稱為「電腦經絡遠距診斷系統」。1960年代蘇俄太空人執行任務時,長期忍受身體機能變化產生的痛苦,加上任務在未知的外太空,心理的煎熬與壓力。因此由多位知名科學家領導,成立一個千餘名研發團隊;包括科學家、醫學家、各科權威醫師、統計學家的研究機構,研發出經過地球與太空船間的遠距診斷系統作為健康檢查診斷之用,由於X光,超音波等理學檢查,不適用於無重力狀態的外太空,因此以非侵入性的檢測系統,利用探針偵測手、腳、腕部皮膚上共24個穴位,來評估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及對應人體五臟六腑的機能;其接通人體的短路電流為200mA,含人體電阻的電流值不超過160mA,對受測人無副作用。由太空人在太空船上進行身體檢測,並即時的報告,在兩端同步接收,醫療人員透過檢測報告,判斷太空人的身心狀況是否正常,並同時針對異常現象給予治療上的建議。

能量醫學發展近況

發展國家
儀器名稱
發展年代
功能類別
操作方法

日本
良導絡經絡儀
1950年代
經絡穴位
手動

德國
EAV穴位檢測儀
1950年代
經絡電阻
手動

德國
MORA,BICOM
1960年代
EAV-EDS
手動

俄羅斯
ARDK穴位反射儀
1970年代
經絡穴位神經反射
手動

日本
MRI,MRS能量轉寫儀
1970年代
磁氣共振分析
手動

美國
Computon
1970年代
EAV-EDS結合電腦
手動

台灣
秦值儀,VAH82A
1980年代
EAV
手動

日本
QRS,BA
1997
皮膚肌肉神經反射
手動

美國(匈牙利)
QUANTUN XRROID
1996
量子信息生理回饋
自動


結語

一個講經絡,一個講器官

曾為西醫,卻因靠針灸治癒五十肩,從此投身中西醫結合30年的崔玖博士表示,中、西醫對同樣的字有不同的認知,例如「心」,中醫有心經與心包經,除了心臟與血管系統,還包含情緒上的「心思」;在西醫是指器官「心臟」。其次是對身體的理論體系不同。中醫講健康是指氣與血(也就是能量與物質)平衡,經絡學說是中醫臨床醫療的理論基礎和最高指導原則,西醫則注重器官功能是否正常運作。當中醫說「肝不好」時,指的是「肝經」,包括肝臟細胞所造成的電場,加上肝產生功能時與其它系統造成的共振波。所以中醫說「肝火旺」時,西醫測「肝功能」沒問題,就認為中醫不懂肝,其實一個在講經絡系統,一個在講器官,誤會分歧就發生。

以科學方式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本院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幫助民眾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形,以中醫經絡能量分析儀提供另一種對身體疾病診斷有幫助之方法,這是以最新一代良導絡診療學為基礎,藉由十二經絡測定點,量取人體自律神經興奮度值,分析個人機能的整體變化和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態,只需三、五分鐘即可提供受測者全身經絡能量的虛實及症候的生理數據,完全無副作用,可以做為養生保健和調節免疫力的參考。

經由中醫經絡能量分析儀,將人體左右各十二經絡各有一測定點,並以微量的電流,刺激人體的自律神經,進而分析個人機能的整體變化,與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態。」,能精準地測量全身二十四個經絡穴位的能量。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內臟、五官、與身體特定部位,因經絡而互相聯繫。因此,在診療時除了呈現的主要症狀,可以從身體各部位獲得訊息。以【辯證施治】為診斷治療基礎,運用『四診』(望、聞、問、切),為診斷方法。而藉由中醫經絡能量分析儀,判斷症狀時,更能提出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中藥或經絡調理,以回復人體自然運作為主要方向,而不只是把症狀減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