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
前言
你知道在人類恐懼到極點的狀況下會發生什麼事嗎?人的心理層面是複雜
的,複雜到會做出連自己都不明白的事。因為不了解社會以及歷史上為甚麼有人會對血腥、殺戮、極端的暴政如此擁護?甚至去推崇?(如史達林、希特勒)我們找到了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心理疾病,這種病症又稱:人質情節、人質綜合症。是否人是因為患上這種心理疾病而做出言不由衷的事情?又或者他(她)們是自願去擁護這種行為?我們一開始只是為了找出是什麼令他們反常的行為,隨著找出的資料越來越多,我們開始統整,有些是這種病症的延伸。我們發現這種病症一直存在許多人的心中,只是一直到後來才給了它一個名稱,在整理資料的同時我們不禁思考:這會有痊癒的機會嗎?最後我們得到一個結果:隨著時代的進步,人的心裡層面也會更加的複雜,但對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患者來說,這是一種自我的防衛裝置,是否有
痊癒的機會,還有待商榷。
貳
●
正文
一、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命名由來1973年瑞典的
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有兩名搶匪挾持了一家銀行裡的四名職員多達六天之久。剛開始搶匪用槍恐嚇及威脅人質,後來搶匪卻讓人質上廁
所及四處走動。這段期間人質和挾持者開始交談並認識徃此,沒想到這四名職員卻開始對搶匪產生了憐憫的感情。最後因歹徒的放棄而結束綁架事件,這些人質甚至去探視挾持者,有兩名人質在訊問時幫挾持者辯護,一名人質並在挾持者出獄後嫁給他。【註一】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現象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被稱:“人質情節、人質綜合症“,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時,人們就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一)要人質切實相信生命正受到威脅。
(二)施暴的人會給人質施以小恩小惠。
(三)控制人質的資訊來源和思想。
(四)讓人質感到無路可逃。
【註一】
「總結來說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會經歷
」
以下四種情緒:
(一)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二)害怕:
籠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三)同情:
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
直接』傷害。
(四)幫助:
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如協助逃脫,向法
官說情,一起逃亡等。【註二】
三、相關病例【卡門龍夫婦案】西元1977年5月19日,27歲名叫卡羅的女性離開了在俄勒岡州尤金市的家,去探訪住在約有644公里家住北加利福尼亞州的友人。路途上,卡羅搭上一輛坐有一家人車,男主人卡門龍,他的妻子叫珍尼斯。在路途中,卡羅突然被強迫舉起雙手,並被蒙上眼睛,然後被帶到一間房屋裡的地窖。
卡羅她非常清楚的記得,卡門龍把她脫的一絲不掛,並用一條鞭子抽打她。而往後的每一天,卡羅總是先被毒打,在一絲不掛的被吊在門簷上,
僅只有腳尖踮到一點點地面。剛開始卡羅還會拼命掙扎。
剛開始有一段時間卡羅完全生活在黑暗中,因為頭上罩了卡門龍特意做的雙層頭罩並被關進一個像棺材的箱子裡,在裡面不能吃、喝、聽、看,更不用說穿衣服。卡門龍他崇拜古代的奴隸制度,並長期沉浸在暴力傾向的色情文學,十足十的性虐待狂。因此如此卡門龍從卡羅身上得到了征服感和佔有感的滿足。在卡門龍夫婦所居住的小鎮上,他們極為平凡與
不起眼,他們平常像一般人一樣,白天上班、購物,晚上回家睡覺。鄰居說他們是一家很安靜的一家三口,沒有人瞭解他們的背景。在鄰居的眼中,卡門龍是一個沉默寡言,不善交友,只喜歡一個人工作的年輕人。
在1973年遇上當時只有15歲的珍尼斯。卡門龍看上她百依百順的優點。而且珍尼斯患有輕度癲癇病,因此卡門龍認為,只要有男人肯要珍尼斯,珍尼斯肯會為這個男人付出任何代價。有時卡門龍瘋起來會把光著身子的卡羅並把她的頭按壓在水裡,直到快窒息,或是接通電線,或用手扼住她脖子。而鞭打則是每天上演,有時卡門龍還拍
下卡羅的裸體照,並且在家裡沖洗。每當卡門龍虐待卡羅時,他會變得異常興奮。
卡門龍還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想法來滿足自己的虐待
行
為
,包括在雜誌上剪下一份
據說是出售靈魂的契約,強迫卡羅簽下。並在卡羅的陰唇上穿了一個洞,說這是
他們的“婚戒”,並說希望有一天能和她結婚生子。當他確定卡羅不會再試圖逃
跑時,卡門龍便決定要和卡羅結婚。爾後,卡羅有更多的自由,她能每天去洗澡、
整理家務,卡門龍也允許她出外慢跑,但卡羅總是會回來。鄰居剛開始看到卡羅,
都以為她是這家人的保姆。
在
1980
年,卡羅已經被綁架三年,這時卡羅甚至可以到外面打工,並有許
多機會逃跑。但她並沒有這樣做。卡羅被囚禁了
7
年,直到卡門龍的妻子突然良
心發現,並加上嫉妒卡羅的“得寵”,説服
她逃離這個地獄。難以相信的是,卡
羅回到自己家之後,還一直打電話給卡門龍,卡門龍哭著請求卡羅回來,而卡羅
也向他保證決不起訴他。直到珍尼斯離開卡門龍,找到了一位心理醫生,他們談
了近
2
個小時,珍尼斯把故事全說了出來,於是心理醫生報了警。
西元
1984
年
11
月,卡門龍正式被逮捕。法庭上,主控官描述卡門龍最喜愛
的一部電影,片中敘述一個虐待狂綁架一位年輕女孩,並把她變成一位順從的性
奴。這女孩最後變得忠心耿耿,還為她的“主人”犧牲生命。主控官試圖以戲劇
化的形式,向陪審團證明卡門龍如何深受這部電影的影響,而卡羅也和片中的
女
孩一樣,完完全全被卡門龍洗了腦進而喪失自我意志。此外,在卡羅身上,是一
種無形的恐懼和枷鎖,因為害怕報復,所以她一直不敢試圖逃走。【
註三
】
四、將台灣的白色恐怖事件來比較
如果我們將
“
恐懼、害怕、同情、幫助
”
這四點套用在台灣人身上,我們能
解釋成:
(
一
)
恐懼:
國民政府來台之初,軍紀不整,百姓對軍人的蠻橫行徑心存畏懼,不久又發
生
228
事件,並進入白色恐怖時期。
上述國民政府的徑行,對台灣人來說,是「突如其來的壓迫與威脅」,也是
「恐懼」,台灣人的生活也因此「現況改變。」,不論是身心理上的壓迫與威脅。
(
二
)
害怕:
台灣人懼怕國民政府的極權統治。
例如:八十幾歲的老人家,還會因夢到被國民黨迫害而嚇醒。
(
三
)
同情:
國民政府在極權統治時期,不斷向人民訴說:「實施戒嚴是不得已」、「實施
戒嚴是民主的“必要”過程」,於是所有極權統治都合理化,而沒有獨立思考能
力的人民就受騙上當,並相信國民政府是真的「不得已」。
(
四
)
幫助:
國民政府暗示你只要乖乖聽話,當個傀儡,就能免於直接的人身迫害,所以
大多數人民,他們其實並沒有受到國民黨「直接性的」傷害。
由此可知,台灣人民的確是滿足了罹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的條
件。
【註四
】
至今
,
二二八事件對台灣人造成了很大的傷痛
,但是經過了這幾年,台灣人
慢慢的經過政府
展開長久而持續的真象、賠償、道歉、建碑及文化教育等多方位
工作的推動,轉而喪失了對自我的認同,同時也遺忘了痛苦的歷史記憶。
「
在羅
榮光牧師《人性的悲哀》一文中指出:高雄有位父親在
228
時被國民黨軍隊殺害,
留下母親含辛茹苦把
6
名子女養大,其中
4
位留學國外,得到博士學位,這些兄
妹卻很感激國民黨政權,沒有把母親也殺害,留下母親撫養他們。
」
由此可發現
他們已經罹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因為他們不但沒有怨恨這些殺害他們父親的人,
反而還
感謝與認同他們,這種情形也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懦弱和失去自我的黑暗
面。
【
註
五
】
五、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心理層面分析
一開始我們能解釋成:被害人在極度恐懼之下,讓自己被說服,而認同加害
人的行徑,甚至愛上加害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
防衛機轉,換言之,也是一種人類保護自己的求生本能。
徂洛伊德一書提到:自我並不根植於本能
(
也就是不根植於自然
)
。自我,並
沒有其存在的生物學根據。有人說,自我就像一個侍奉著三個君主
(
外界、超我、
本我
)
的僕人一樣。在這三者威脅下生存。於是我們想了許多辦法來保護自
己,
稱為「自我的防衛機制」。
自我
防衛機制可分為以下幾種:
(
一
)
壓抑:
就是防止那些自己不想承認的
(
討厭的
)
事物進入自我當中,
也是最重要的基
本防衛機制。
(
二
)
否認:
一種不認真看待現實與不承認現實的防禦,
通常以一種評價過低的形式表現
出來。
(
三
)
隔離:
就是在進行某種思考或行動時,將與其相結合的情感與自己的情感隔離。
(
四
)
反向形成:
為了抑制某種慾望,而將這種慾望反轉,進而採取正好相反的態度和行為。
(
五
)
投射:
就是沒有察覺到自己所擁
有的感情和慾望,並想像自己沒有此種情感及慾
望,而認定對方
有這份情感與慾望。如:被害妄想症。
(
六
)
等同一視:
就是去吸收他人的態度和行為,也就是模仿自己憧憬
的對象。
(
七
)
合理化
:
將自己的行為正當化,
也就是這個人已在自己內心建立合理化。
(
八
)
昇華:
將社會不認同、不接受的慾望轉為社會可認同、接受與有建設意義
的慾望。
所以我們能假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種為了保護自我而被啟用的一種防禦
機制,一種壓抑自我的反向機制。
【
註六
】
參●結論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極為冷僻的心理疾病,因此我們在尋找的過程中不
斷碰壁。因為有的資料太過於複雜,或者結構過於龐大,以
致於相同的資料不斷
重複。最後我們選擇用精神學家
──
弗洛伊德,所解釋的精神層面分析來套用在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上。不過在現代科技不斷進步的狀況
下,原有單純的精神疾病
已變的過於變態,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解釋也並非
完全成立,我們只得另外統
合、整理。不過,我們還是有找出一個相同的共通點,不論是網路撰寫的文
章,
又或者是弗洛伊德的精神解釋他們都有提到一種叫
──
自我防衛機制
的系統。因
此我們以自我防衛機自系統來找尋,所以當我們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其實就是
一種自我防衛機自系統啟用後的一種病症,當然這是我們大膽的假設。我們所做
的是斯
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淺談,所以過於病態的病症我們沒有接納,爾後我們另
會找另一種方法來解釋這些異變的病症,而在此我們所做的就是最原始的斯德哥
爾摩症候群的分析。
肆
●
引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