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紀錄整理所收尋到有關身心健康的資訊...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道家築基煉炁法--吐納法

作者:田誠陽

 
道家吐納訣
中華道家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 其次注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筆者曾在東海嶗山得傳道家吐納訣,屬於修煉築基之功。因觀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 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入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 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謹將道家吐納功法之真正口訣,公開於世,獻諸同道。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 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炁而 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 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 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乃閉。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閭,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雲“眾人之息以喉”。其 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炁,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喪失 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1.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鬆一鬆,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行、立、坐、臥之法則如下: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 境,凝韻聽息。《莊子》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 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漏神漏炁。故煉功 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 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裏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 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 臟原有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其 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 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 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 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説明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 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 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 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體歇,達至無念 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 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 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 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通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養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含養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炁,應少食或不 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 真炁。食可則止,不宜過饑過飽,過饑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煙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炁。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入於肺經大聲叫喊,入於腎經情欲不節,入於脾經不願吃飯,入於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為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道家修煉之中,只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丹田呼吸法

http://www.canews.com/qigong_club/qigong_info_01/qigong_info_dantien_breathing_01.html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頭痛與鼻竇炎

很多人以為當頭痛合併有鼻塞,且臉頰、眼窩或鼻竇部位有痛或悶脹感時,就是鼻竇炎或鼻(腔)竇相關疾病引起的問題,而給了自己一個「竇性頭痛」 (sinus headache)的診斷。事實上,頭痛的專家認為「竇性頭痛」其實是很少見的。根據一項國外的統計,100位18歲以上認為自己是「竇性頭痛」的病人, 在經過醫師詳細檢查之後,63位是偏頭痛、23位可能是偏頭痛、僅有3位是「竇性頭痛」,也就是說頭痛是鼻竇炎所引起。由以上的數據我們知道有許多頭痛均 被誤歸咎於鼻竇炎或鼻腔相關疾病,而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
鼻竇,是骨頭中央的空腔,我們每個人均有四對鼻竇,像蜂窩狀的格間,有大有小地分佈前額部、臉頰後方,甚至眼球的內後方。當這些鼻竇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感 冒)而阻塞時,所堆積的膿液及發炎腫脹的黏膜會刺激神經使我們感到疼痛。鼻竇炎引起的疼痛有二種;一種是原發處疼痛,例如額頭、臉頰及眼眶周圍。另一種是 轉移痛,例如牙齒部、頭部側邊、頭頂及後腦勺都是鼻竇炎可能疼痛的位置,而這些部位也是最容易被混淆或誤診的地方。
根據2004年國際頭痛醫學會的共識,對於診斷「竇性頭痛」需包括以下幾個條件:
(1)前額頭痛且合併臉部、耳朵、或牙齒任一部位的頭痛,且頭痛及臉部疼痛和鼻竇炎的症狀一同出現,頭痛及臉部疼痛在成功治療鼻竇炎之後7天內消失。
(2)臨床症狀、鼻內視鏡、及影像學檢查顯示有鼻竇炎的證據。
「竇性頭痛」的特徵包括:病人常會描述感到在眼睛周圍或上牙齦有悶脹感,如同有沙包壓住他的頭,有時又像一個充滿氣的氣球從裡向外漲起來。頭痛的程度當前 傾或彎腰下來時會加重,通常早上起床時最嚴重,越到下午則越輕鬆,冷的環境也會加重不舒服的症狀。此種情況有時會和偏頭痛相混淆,但「竇性頭痛」的病人較 不會有噁心、嘔吐的感覺或視力異常、怕光、怕吵的情況。另外,「竇性頭痛」的程度和鼻竇炎的範圍及發炎的程度不一定有關。
當「竇性頭痛」的診斷確定時,處理的首要目標就是減少鼻竇黏膜的腫脹與發炎的情況,並且幫助鼻竇中的膿液能夠排出,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建議的方法如下:
(1)呼吸有溼氣的空氣:避免乾冷的環境(如冷氣室),吸一些熱蒸氣或洗個熱蒸氣浴有助於緩和疼痛。
(2)熱敷冷敷交替:先熱敷3分鐘,再冷敷30秒鐘。每個療程重複3次、一天重複2至6個療程。
(3)鼻腔的沖洗:鼻腔沖洗可幫助鼻竇黏膜收縮及排除鼻子內的分泌物、過敏原及細菌,以減少發炎物質,減輕病人的症狀。
(4)可服用止痛藥。
(5)黏膜收縮劑:使用去充血劑及一些類固醇(包含口服及鼻噴劑)可幫助黏膜收縮,減輕病人的症狀。
(6)另類療法:一些中草藥或許有幫助,但未經科學証實。
另外,抽菸也會使得鼻竇黏膜腫脹,加重病人的症狀。
如果以上的方法均未能改善症狀,此時就必需考慮是否有其他問題或需求助於耳鼻喉科醫師,當抗生素和止痛藥皆無法解決鼻竇炎引起的頭痛時,就需考慮接受鼻竇電腦斷層的檢查,以確定是否有其他併發症或其他問題存在。